第(1/3)页 ~ 襄阳城。 戒备森严,城墙清军忙碌不停。 因为, 最终的决战终于到来了。 西侧,陆上已经隐约出现了吴军旗帜。 汉水, 也出现了吴军战舰身影。 …… 这段时间, 哲勇瘦了30斤,大脸盘都变窄了。 不过, 倒是显的眼睛大了一圈。 他巡视到南城, 望着砚山,突然冒出一句: “良顺,你去守砚山炮台吧。以前的恩怨一笔勾销,如果丢了砚山,我俩也不过是先后赴死罢了。” “下官遵命。” 因误了战略,而被乾隆下旨贬为马甲的上三旗2等侍卫,良顺。 此时脸上并无往日的骄横戾气。 甚至向哲勇单膝下跪领命。 无他, 都是一根绳子上的蚂蚱,没必要仇恨了。 大清亡, 俩人都得跟着完蛋。 …… 砚山,在襄阳城南侧。 俯瞰襄阳城~ 平均海拔在300多米。 大清入关,承平百年。 砚山长期仅布置几十兵丁,驻扎在一个破旧寨子。 当初, 白莲教大军能够轻松取下襄阳,不是因为他们攻城犀利,而是因为防务松弛。 再坚固的城池, 没有精锐的士兵、科学的火力配置、以及坚决的心志,都是一攻即下。 【以前写白莲攻襄阳比较草率,没有仔细研究襄阳周边地形地理。历史地理不应分家,书友们见谅~】 …… 而襄阳下游20里外,汉水南侧的石湾村。 第4军团在此扎下大营,随同扎营的还有第1派遣军。 中军大帐内, 刘武用佩剑指着简易沙盘: “黄总指挥和诸位弟兄请看,这是我们花了一个夏天制作的沙盘。” “汉水,从襄阳城的北侧和东侧流过。” “砚山,又堵住了步兵弟兄们从南向北攻襄阳的路径。” 黄肆问道: “这么看起来,步兵攻城压根摆不开,战宽不够。仅有西边不宽的这么一条进攻路径。” 刘武点头。 襄阳城的地理条件,绝了。 …… 帐内的几十名军官、参谋议论纷纷。 最终, 一致认为: “如果水师携带的重炮能够轰开城墙最好。” “如果不能,那就只能出动步兵主攻砚山,水师和混成营作为牵制。” 黄肆和刘武嘀咕了半天, 最终拍板: 主攻砚山! 拿下砚山,襄阳不破也破。 大不了,花费点时间把大炮拉上山顶,耐心的将全城轰烂! …… 仰攻山头。 第4军团全体神情凝重,所有人都在忙着做必须准备。 除了水运带来的移动堡垒车, 还得紧急制作各种盾牌~ 更关键的是——臼炮! 仰攻山头,只有臼炮用得上。 长身管加农炮一概望山兴叹~ 炮兵军官带着观察手, 从早到晚,在砚山西侧观察地形。 军官们把自己的千里镜全部献出来,给炮兵兄弟们用。 这一仗, 炮兵是关键! 他们雄起,步兵才能少死人。 他们若是表现稀碎,步兵的伤亡就要翻倍。 当然, 派遣军肯定是要打头阵的。 但是, 仰攻山头,第4军团的步兵如果不跟上,是不可能的。 …… 好在砚山没什么植被。 大清朝的山绝大多数光秃秃的。 炮兵军官们, 反复估算的第一处目标: 是属于砚山的一处海拔300米的山坡——虎头山。 几百年后, 这里有座电视转播塔~ 虎头山的坡度很大。 炮兵军官们反复琢磨,在哪几个点安置臼炮? 如何在这几个点克服坡度,快速弄出水平面安置臼炮? 臼炮大约设置多少度射角,多少装药,才能保证轰到敌寨。 …… 炮兵军官们研究完毕, 又拉上抽签决定出来担任主攻任务的6个步兵连军官,以及派遣军多位营官,再次商量协同进攻的步骤、细节。 派遣军第1营营官,张老三听的直翻白眼~ 听不懂! 不过, 他瞧出来了,这帮军爷极度怕死。 论证的议题围绕——怎么少死一些士兵。 本想鄙视,转念一想似乎是好事。 于是, 耐心的叼着一根狗尾巴草,听天书。 他注意到, 旁边有1年轻军官和自己一样不懂装懂,眼神里透着清澈的愚蠢。 混成营中尉指挥官——李二狗。 李二狗悟性不错,但对于这种非直观的军事知识,实在无能为力。 他对火炮最深的理解就是加农炮的抛物线弹道。 因为, 自己撒尿也是抛物线。 二狗甚至认为,外貌丑陋的臼炮是邪道。 他极度信不过4军团这帮神神叨叨的家伙。 …… 虽然湖广战役的主帅,陆军大臣林淮生的军令已经抵达好几天了。 但是, 4军团做到了重压之下,不慌不忙。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