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掘开堤坝的同时, 第4军团全员大踏步后撤,生怕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只能说,幸亏不是丰水期。 若是在五六月份掘开堤坝,那就是两败俱伤。 2日后, 东边的建阳河区域传来了消息。 确认, 在两条南北走向的河流之间形成了一块超过百里的湿地。 水深处过腰,浅处也漫过脚踝。 林淮生松了一口气,这下被围困的蒙古马队跑不掉了。 待援兵抵达战场, 先行劝降,后武力合围。 吴军对蒙古骑士不敢兴趣,但是对这帮人的战马眼馋的要命。 轻骑兵军团组建之后, 由于征战、疾病等损耗,战马存量一直在下降,如今已不足3000匹。 陛下对此深表忧虑。 …… 喀尔喀中后旗的一名百夫长,勒马望着前方,水漫过了田埂。 他踟蹰不前。 身后, 还有几十骑追随。 由于首领们在荆州满城被友军一锅端了,蒙古马队陷入了一个尴尬境地——四分五裂。 原先是首领们在大帐商量, 拿出一个大部分人都认可的方案,然后各部执行。 大家分别隶属于十几个盟几十个旗,原本就不熟,甚至还有芥蒂有矛盾。 如今, 怎么可能推选出1个共同的首领,统一指挥统一号令呢? 只能各自为战。 …… 少则十几骑,多则几百骑。 有的往北走,尝试涉水北归。 有的往东炮,寻找新路。 有的向西撤,想渡过沮漳河。 还有的往南去,南边有荆州,还存有满蒙一家亲的幻想。 5000余骑~ 变成了数百个大大小小的武装团伙。 被吴军压缩在沮漳河——建阳河——荆江——长湖这样一个包围圈内。 第4军团按兵不动! 近卫营收拢混成营残兵,进驻荆州城。 第2军团主力急行军去了西边,准备骗开宜昌城门~ …… 水师在忙着调动,刘武将麾下轻型船只从荆江驶入沮漳河,完成了进一步封锁。 而援兵也终于抵达了潜江县。 放弃船只,改为步行进入战场。 训练署署长赵二虎领兵。 他兴奋不已,终于能够独掌一军了。 训练署虽然重要,但被归纳到文官序列,这让他很不适应。 矿工出身的糙汉子,做哪门子文官呢。 矿工兄弟组成的第5军团表现抢眼,这才是自己的终极梦想。 …… 吴军的劝降打算基本落空了,因为找不到可以做主的人~ 说客, 不断遇到零星打野的小股马队。 有的见了就跑,有的主动攻击,极少数存有理智且怕死的小股马队同意无条件投降~ 但是吴军对降兵开出来的条件向来不优厚。 从起兵开始,就是如此。 如今对军官都懒得封官许诺,遑论普通士兵了。 “交出战马,交出武器,可保证不死。” 就这么3条! 其他一概免谈。 不答应,就等着四面合围吧。 吴军一点不在意这些蒙古兵的生死,只是心疼那些饿肚子的战马。 …… 包围圈内,人烟稀少。 一切罪责都归咎于蒙古人之前频繁打草谷。 现在,他们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缺粮! 人饿,马更饿。 一般来说, 一战马每天需要摄入不少于15斤精饲料。 若没有足够的精饲料, 就需要摄入翻倍的草料。 在渺无人烟的包围圈内,获取粮食越来越困难,许多人开始杀马充饥。 蒙古马队多是一人双马,紧急时刻杀马是传统。 荆州城上, 飘扬着吴国旗帜。 残兵远远望见了,更加绝望。 …… 平均宽度8~10丈的沮漳河,就成了蒙古残兵们不可逾越的天堑。 草原汉子不擅游泳,同样不擅制造简易舟船木排。 小股马队在沮漳河边反复逡巡,就是不敢下水。 若是换成江汉平原的百姓,早就想办法渡河了,不敢说一定成功,但泅渡至少有7成生还概率。 1艘吴军轻型炮舰路过, 水手们立即用抬枪轰击~ 枪炮声中, 岸上骑兵四散,两骑中弹倒下,鲜血流入浅水。 “放艘小船,今日改善伙食,吃马肉。” 一艘划桨交通艇载着4名武装水手靠岸,将还未死透的战马就地分解。 在河水里反复清洗后, 带上船烹煮~ 虽然马肉不好吃,但好歹新鲜。 战争期间,普通士卒能吃上肉就没什么好抱怨的了。 …… 3日后, 江南来的援兵全部到位。 一部分渡过建阳河,从包围圈的东北角开始围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