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两人回到衙门,吴文才还未与属下叮嘱妥当,便有戎装严整的北襄军队将衙门团团围住。 当先将官来到堂前,喝道:“吴文才何在?” 师爷面如土灰,心道完了! 吴文才轻笑一声,走向前去,浑然不惧道:“我便是吴文才,城头那箭也是我射的,要杀要剐悉听尊便!” 来人挑眉看向不卑不亢的吴文才,内心多少有些欣赏,他开口道:“我家主帅有书信一封,让某亲手转交与你。” 说完,这将官把一封信递给了吴文才。 “敢问将军姓名?” “某姓王,单名一个梁字。” 吴文才接过信件,打开匆匆一看,眼睛顿时睁大。 “朱” 朱字刚出口,吴文才瞬间反应过来,他急忙收起信件,说道:“有劳王将军回禀,此事容我再考虑一二,待明日我再给予答复。” 王梁点点头,说道:“我军早探得本县苍廪丰实,赋税不苛,刑狱清明,实乃吴县令治理有方,今后还请有劳吴县令继续济民之善政,让本县尽早安稳下来。” “王将军,我乃大雍官员,你等是北襄.” 王梁抬手打断道:“吴县令不必急于答复,我知吴县令爱民如子,便是为了城内安稳,代为治理几日又有何妨?” “某还有要事,不便滞留,还望吴县令体谅。” “.” 吴文才还要说些什么,就见王梁拱手转身,出了衙门。 衙外,王梁走向众军,喝道:“诸军听令!我等乃仁义之师,凡军中士卒违反军纪,取民一钱一缕者,立斩!凌虐百姓者,以奸军论处;窃物夺功者,以盗军当诛!” 吴文才走出衙门,此时北襄军士卒正从衙前街道经过。 有军民陌路相逢,士卒则扶剑立如松,目不斜视。民舍闭户而安,唯闻马蹄踏尘、铁甲铿锵,风过无痕。 吴文才由衷叹道:“军律之根深植于此,如山如岳,真不愧仁义之师!我大雍唉!” 师爷玩笑道:“这是好事,大人至少又有几日县令可当不是?” 吴文才闻言又是一叹。 若果真替北襄军治理几日县所,那他可就真成了叛国逆贼,往后亦不能回头。 想起此节,吴文才急忙回转书房,再次取出了北襄军主帅送与他的信件。 只见信封上写着‘文才兄亲启’的字样。 打开信封,信笺上的内容大致如下—— 文才兄台鉴: 当今雍朝腐朽,民不聊生,君素怀才,岂忍见天下沦丧?徐青兄昔日送我锦囊妙计,乃归心于吾,不日将共举义旗,图谋大业。兄久负鸿鹄之志,何不来我军中,共襄义举?昔流觞之乐,当化身革故之声;愿携手戮力,一扫污秽。诚邀共赴,期君速决。 此致——朱怀安敬上。 吴文才眉头紧锁,思忖多时,最终握拳自语道:“徐兄向来有高明远识,若连他都认可朱兄,我未尝不能投靠北襄.” 黔州,平邱县治所。 正枕戈待旦,随时准备应对南厝贼军的吴志远也收到了一封信—— 志远兄启鉴: 而今朝纲崩坏,已至极矣。朝廷奢靡,奸佞当道,不分贤愚,以致民不聊生。前闻兄在平邱清正为民,然今官贼四起,忠臣难容。 徐青兄及令弟文才兄深明大义,已投愚弟,共举义旗。兄若迟疑,恐失良机。 愚弟素知兄刚正,诚望兄速来,同整朝纲。天下汹汹,我等当救苍生于水火。 专此急告,待兄如饥如渴。 ——朱怀安,顿首。 吴志远看完信件,只迟疑片刻,便持笔写了封回书。 上面写的是:雍室昏聩,民瘼深重,弟与文才、徐兄高举义旗欲救苍生,此诚大义所向,愚兄岂能不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