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无论是何人,吾往汝南北去,一查便知!”袁绍十分自信。 这次回到汝南,他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宾客满门的时候,走到哪里都有人纳头便拜,人人都知道他的名字。 若非是他,换个人当汝南太守,谁能这么快集结这么多郡兵? 更别提各县豪族纷纷相助,供给钱粮。 刘和问道:“可若是本初兄去调查,汝南郡兵该由何人调遣?” 袁绍道:“自然是贤弟了,贤弟办事,我放心!” 刘和忙忙推辞。 袁绍遂喊来军中将官,这些人要么是本地豪族出身,要么干脆是他袁氏的人。 他吩咐道:“待我走后,皆听刘监察之言,都可省得?” 这些人早得了袁绍的提点,闻言齐声道:“谨遵府君号令!” 又拜向刘和:“拜见刘监察!” 木已成舟,刘和只能暂时接下名义上的指挥权。 袁绍又交待道:“我料定刘辟不敢进攻,若其有意投降,贤弟可每日送他当日的口粮,待我归来。若其真敢反攻,贤弟可与众将官商议进攻。” 刘和被袁绍安排地明明白白。 之后,袁绍则带着家将和郡中门下督盗贼等官吏,查案去了。 他打定主意,劫赈灾粮者,绝不能是汝南黄巾! …… 以袁氏在汝南的影响力,他还没到被劫地点,条条线索就或明或暗地传到了他的案头。 两万石粮食不是小数目,没那么容易搬运。 这年头寻常百姓要想活下去,必须抱团取暖,而宗族是最好的纽带。 袁绍通过豪族影响小宗族,如此,汝南的百姓便成了他的眼线。 待他抵达事发地点时,身边的官吏却得出了一个奇怪的结论。 抢劫粮食的人是从陈国出发的,但在汝南地界抢劫完粮食之后,这帮人反而继续押着粮食往沛国去了。 难不成真是黄巾?可这又如何解释劫粮之人从陈国而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