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贞观年间,长安城。 房玄龄等人微微侧目,他们都是识货的,对于天幕中提及的“观察、发现、假设、验证”等这套流程是相当赞同的。 这套方法颇有些剥丝抽茧的味道在里面,这也是后世各种学问能言之凿凿的根本。 不过想保持科学思考真的绝非易事,就好比物体下落实验,这其中是权威思想和常识相吻合后形成的牢笼,想打破这种思维牢笼是很难很难的。 “数学,就是算术吧?这怎么是打开科学大门的钥匙?”有人不解道。 李世民也不是很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大唐科举虽然又明算一科,但也没有后世这么夸张的评价啊? 虽然不是很理解,但李世民还是照实地将问题记录了下来。 【第三项:计量单位,现在计量单位其实基本都是约定俗成的,为了方便起见,一般将各种单位设计得类似如今的即可】 【比如温度的定义,0度是冰水混合物,100度是沸水,其中取100个等份就是温度的划分】 【可以利用钟摆效应来定义长度和时间,任何钟摆,只要其长度是99.4厘米,无论在你松手之前,把摆锤拉到多高的位置,松手后摆锤摆一次的时间都是1秒】 【这样只要实验多次,总能确定长度和1秒的时间,也可以参考两个太阳,正午的时间为24小时来划分】 【而1千克等于一升水的重量,即边长10厘米的正方体装满水,有了这些基础,其他的单位基本可以推理出来】 【有了这三个方面作为基础,再加上一些基础的引导和你设立的人才培养制度,慢慢总能走上正轨】 洪武年间,金陵城。 这一段内容朱元璋边看边想,所以心中疑惑很多,比如如何确定99.4cm多长?没有确定出1cm的话,那么1千克和1升就无从谈起。 这还是比较基础的单位,那未推导出来的单位才是大头。 这是后世几百年无数人前赴后继的事业,只有真正尝试去了解和建立科学体系,才知其中艰辛。 而此时方知从天幕习得各种学问是何等的“上天护佑”。 朱元璋来回扫视了一番,一干武将已经在“神游天外”和“怀疑自我”中来回切换,可见他们根本没听懂。 一众文臣也没好到哪里去,对于如何从基础单位推导其他单位,根本无从下手。 人才还是少啊。 朱元璋更加觉得人才不够用,目前科学部并无大才能担起大任,引领时代。 和兴茶食店,此前还兴致勃勃要当什么“科学家”的小男孩头都大了.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