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内阁-《短视频剧透历史:开局现代战争》


    第(3/3)页

    紧接着又从政事处理方面多多赞扬了胡惟庸一遍,最后诚恳说道:“卿不负朕,朕定不负卿。”

    胡惟庸虽然骄横了一些,但做事还算得体,兼之勤奋有加,会讨人欢心,重要的是.能让淮西、浙东两派相互制衡,底下的人乱搞,整天像野狗一样打来打去,还当他瞎呢!

    也是到这,他才有些明悟老四为何执意要迁都,恐怕也和此有关,金陵城淮西派、浙东派势力发展了几十年,掣肘太多,远不如北平府自己的地盘来得好使。

    胡惟庸听到这话松了一口,此刻清醒过来更觉头皮发麻、汗湿透背、腿脚发软,也知道了自己的小命暂时是保住了。

    “找个时机致仕吧”胡惟庸内心是真的怕了,原来洪武四大案还有一案是以自己命名的,这换谁谁不慌。

    他迅速在内心中将自己这一年多以来做过的事过了一遍,看看自己到底得罪过谁,这朝堂是一刻也不能呆了

    草草安抚下胡惟庸,朱元璋的注意又回到天幕说的“权责对等”之上,很明显天幕说的没错.不单只是精力的问题,对后代的质量他都没什么信心了。

    他有些烦躁,“权责对等”的理论是正确的,所谓权利,无非就是各种事权。既要防止丞相做大乱政,又要他们像牛马一样处理事情,显然是不太可能的。

    况且,从原有的历史来看,内阁其实和丞相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居正就是很好的例子。

    【废除丞相制,权柄收归皇上要面对的第二个问题是,皇帝的政务处理能力。】

    【我们要清楚的一个事实是,每一任丞相,无论是左丞相还是右丞相,都是在基层历练过,一步步爬上来的。他们的政事处理能力基本是当朝前列的,你把中书省给裁撤了,那你能保证你的子孙后代个个英明睿智吗?】

    【很明显,那些长在深宫之中的皇帝明显是一代不如一代的,明朝的皇帝更是出了名的奇葩。不说别的,我们观察身边一夜暴富的拆迁户、做生意的有些钱的人家,基本到第三代,各种骄纵、纨绔的毛病就出来了皇室也同理】

    【纵观朱棣这一脉吧,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等都还行,然后就是朱祁镇这个逆天玩意了.你想想大明当时没有内阁,百官直接跟朱祁镇对接的话,朱祁镇被俘虏后,如果群龙无首、没有人主持朝政、没有于谦,那当时的大明绝对是第二个南宋】

    【然后是朱见深、以及后面的嘉靖、万历、天启、崇祯.这些人除了崇祯对政事上心一些,其他的一个赛一个的摆烂,当然网上都觉得,崇祯还不如不努力.】

    【从上面就可以看出,将一个国家压在一人身上的决定有多么的扯淡若君主英明一些还好,若君主是个混蛋,那整个帝国都得为他的行为买单,甚至于给他陪葬。】

    【后面老朱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于是启用了一批殿阁大学士作为参政顾问和最高幕僚,他们负责起草诏令及审议奏章,后来在朱棣掌权时期就变成了内阁制度,六部、大理寺、五军都督府等依然直属皇帝,内阁只有政事的票拟权,无法直接干预六部的具体事务】

    【但说实在的,内阁制度虽然将权利分得更散,但随着演变,其实和原有的丞相制也没太大的区别.】

    【朱棣也是意识到这些自己不可能把所有事都干完,他有心重设中书省,但祖制不可违啊,于是就另起炉灶搭了内阁,人数不定。】

    【又将事权一分为二,六部先将奏折呈入大内,大内转交内阁先过一遍,把处理意见写在小纸条贴在上面送呈大内,这称为票拟,大内又转交六部,这叫题覆,来回这样扯皮最后达成一致了,经皇帝同意签字后,送司礼监掌印太监盖章后才算正式生效,这叫批红】

    【从中可以看到,六部和内阁之间相互制衡,就是效率差了一些.】

    【后来的内阁大学士从翰林院取士几乎成了定制,而翰林官是以八股文章甄拔出来的,这部分人大多没有基层治理经验所以处理政务的能力,总体而言是没有以往的宰相高的,像张居正那种都属于天赋异禀的,可遇不可求】

    “果然!”朱元璋内心哀叹,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压在一人肩上是不现实的。无论是精力还是能力,谁也不能保证下一个选任上来的皇帝能力如何。

    就算能力强的,如果好大喜功,不惜民力,那依然是种祸患。

    “殿阁大学士?内阁制?”

    “看起来效率差了很多,不过正是因为六部还直接归属皇帝,和内阁不形成上下级直接统属的关系,所以内阁的权利并没有那么大。”刘基沉思,在他看来,废除丞相制已是板上钉钉的了,只是陛下暂时还没下定决心罢了。

    他和胡惟庸的关系并不好,关于胡惟庸一事,他倒是想痛打落水狗,不过胡惟庸过去一年虽然偶有骄横,但也没露出什么马脚来。

    他也心知陛下此时没有处理胡惟庸的想法,所以.胡惟庸暂时还是安全的。

    “改制一事,诸卿有何想法?是否该改制?”朱元璋干脆借着天幕将此事说开的时机,趁机试探群臣。

    群臣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不敢出声。

    最后还是胡惟庸站了出来,“微臣觉得内阁制优于丞相制,这是微臣愚见,改制与否全凭陛下做主!”

    这是要.舍官位保小命啊.

    一众人都沉默了一下,然后皆是附和

    朱元璋愣了一下,没想到事情办的这么顺利.不过这事还得再看看,多思量思量。

    《内阁制的好处:分担皇帝压力,又避免了权臣当道;坏处:助涨皇帝权威,宦官又借势更加嚣张,另外就是容易演变成党争》

    《哈哈哈,大明党争可是天下闻名的》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