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纵论-《明末之七海为王》
第(2/3)页
纵然,李某与诸位并非一国,也不侍一主,但诸位与李某,与我社中大半,都是华夏苗裔,炎黄子孙。
我部北上,哪怕不为勤王,也要为我中华驱逐鞑虏。
自古大明就有华夷之辩,在钱先生眼里,李某是夷,但李某流淌中华血液,自认中华,胸膛里这颗心,是为民族救亡图存的心,断非如你所言.......先生言论,不值一辩,不值!”
钱谦益的脸色大为难看,他成名已久,何时被一年轻人这么当众驳斥过,而且对方连读书人都不是,只是一个草芥商贾。但李肇基所言,占尽了大义名分,他又如何分辨。
龚鼎孳问:“李先生,你这话说的过分了些,钱先生也是一片忠心嘛。”
李肇基却没有放过的意思,问道:“龚先生的话,听着有理,但细细一想也未必有道理。
说起对朝廷的忠心,李某是不及诸位万一的,可我这个对朝廷没忠心的,带着五千人北上勤王,诸位有忠心,却也不见带兵入卫呀。”
“李先生久在海外,或许不知大明政治。我等都是在野的士大夫,并无领兵之权。”吴梅村笑着说道。
李肇基说:“出兵不行,可以出钱呀。与我东方旅结营相伴的,有一支粤军,便是粤省士绅出资编练的团练,我此次来江南,观江南之富,数倍于粤省,敢问诸位先生,可出资编练民团,为朝廷剿贼御虏了吗?”
见钱谦益要说话,李肇基说:“先生肯定要说,勤王在即,编练民团来不及了。那敢问诸位先生,可愿意为朝廷勤王军捐纳些饷银呢?我想诸位先生肯定是愿意的,但也就三五百两就打发了吧。”
众人一时大为窘迫,因为在李肇基到之前,沈犹龙就已经劝捐,正如李肇基所料,一人三五百两就打发了沈犹龙。
李肇基又说:“出钱不行,那出人总可以吧。诸位都是能写会算的,在军中料理钱粮自是比那些账房还要厉害。当然,诸位年迈体虚,不能久居军中。但诸位都是江南大家,派遣些兄弟子侄,徒子徒孙总归可以吧。
这些人纵然使不得刀枪棍棒,也料理不了钱粮薪饷,在火工那里帮帮厨,淘米洗菜,总归可以吧。
不知道诸位忠诚的先生们是否愿意派遣子侄去吃苦呢?”
钱谦益等人都是大为窘迫,他们只是以为李肇基豪侠仗义,又会领兵打仗,却不曾想还是个口舌伶俐的,说的他们无法应对。龚鼎孳更是后悔,自己何必替钱牧斋出头,人家都说不值一辩了,也就过去了。
郑森却是在这个时候站起来,跪在了钱谦益面前:“恩师,李兄所言虽有不敬,但确有不少道理。他并非明人,也没世受国恩,尚且出兵勤王。咱们都是与国同休的士绅勋贵,如何能落在他后面。
别人学生不愿去说,学生自己愿入军北上,勤王入卫,便是当一小兵,死在闯贼手里,也是不后悔的,请恩师成全。”
自从长崎之事后,郑森在江南行止,都是要钱谦益同意的,这是郑芝龙的安排,郑森不听,便是要回福建由他亲自教育。因此,郑森纵然有从军的打算,也要让钱谦益同意,殊不知,李肇基刚才以言语相逼迫,求的就是这个结果,就算郑森不主动请缨,他也会用激将法。
他会问钱谦益,自家子侄不愿派去军中吃苦,别人家的儿子可愿意派呢。再加上几句‘嘴上全是忠心,心里蝇营狗苟’之类的话,钱牧斋定然会下不来台,郑森也定会上钩。
“好,老夫觉得郑公子不愧是飞黄将军的麒麟儿,好,很好!”龚鼎孳第一个赞赏说道。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