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一章 布阵-《明末之七海为王》


    第(2/3)页

    张鼐微微摇头:“其余倒好,只是被动了些。”

    李肇基给大顺提供的方略就是结硬寨打呆仗,让其集合尽可能做的兵马,猬集一团,或防守城市,或立下大营,深挖沟,广积粮,并且在京畿周边坚壁清野,形成筑垒地域,和东虏打阵地攻防战,并且尽快尽可能多的搜罗明军留下的各式火器,尤其是轻便火炮,将之利用起来。

    李肇基指明了对付东虏的方向,一是耗,二是杀伤。

    东虏绕草原而来,补给线漫长,只要大顺方面坚壁清野,东虏就无法获得足够的粮草,自然无法持续作战。而东虏虽然兵马精强,但不耐损伤,满清人口不过百万余,兵丁是有数的,折损之后,难以补足,多杀伤之,必然可让其退兵。

    在张鼐看来,坚壁清野,收集火器这类都是对的,但只摆出防守姿态,非常不利。在他看来,大顺不是朱明,应该有与鞑子野地决战的信心。

    张鼐用简单的语言表述之后,众人纷纷点头,李自成更是夸赞说:“咱西北的汉子,就是能打敢打。”

    李自成借着舆图,说出了自己的战略,李肇基所提的防守策略,他已经命人去安排了,但大顺高层仍然认为应该主动出击。

    东虏分两路入关,古北口和喜峰口各一路,但因为墙子岭那一路被张鼐阻拦,古北口这一路进攻的速度慢了喜峰口这一路五六天,导致喜峰口这一路已经露了真容,古北口尚不知深浅。

    李自成的意思很明白,趁着东虏分兵,配合不当,集中主力,先去遵化,消灭或者重创喜峰口这一路,如此一来,可以先声夺人,若东虏真的经不住损耗,或许直接退兵也说不准。

    张鼐听到这里,登时有一种骑虎难下的感觉,他所说的主动,是集中骑兵和部分精锐,形成一股机动力量,在合适的时候可以进攻、袭扰敌军,而不是一味地防守,但不曾想,李自成直接要趁着东虏立足未稳,发起反击。

    “皇上,中原和陕西的援军可在路上了?”张鼐并未直接表示支持或者反对,而是先问道。

    援军是不是启程,直接能够看出李自成是不是真的要准备防守,在认真准备防守的同时发动反击,是一种情况。如果没有,那进攻遵化,那就是希望以攻代守的取巧行为,一旦失败,就可能造成灾难的后果。

    “军师,你向义侯说一说咱们的方略。”李自成说道。

    李自成是在实实在在的准备对付东虏,这一点无需置疑,那是因为,东虏势大。按照李肇基提供的情报,东虏此番入关,兵马在十万左右,若科尔沁在内的外藩蒙古多出些丁,还能更多。

    而东虏精强,几乎人人有马,而且披甲率高,火器也很精良,而大顺方面,除了那名不副实的兵力优势,再无其他优势,甚至连主场优势都没有。

    李自成发现,自己的追赃助饷已经产生了恶劣的反应,地方上由此引发的变乱不多,李过带着兵马刚从山海关外回来,永平府的士绅立刻逃去了山海关,虽然这项运动已经停止,但由此引发的后果,李自成捉摸不透。

    因此李自成下令永平、遵化、顺天三府坚壁清野,各城坚守不出,同时大规模的调集援军向京城汇聚。

    大顺的正规军一共有五营,也就是老本部队,也是大顺的野战力量,加起来的数量在十八万到十九万之间,其中在京城的只有中营、左营和后营各一部分,合起来约有八万人,这三营是东征大明的主力,一路上有所折损,但也有分驻各地的缘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