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撤退回京-《明末之七海为王》


    第(2/3)页

    于是刘宗敏向李自成禀明情况后,要求撤退,李过的伏击失败,也让坚持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虚耗,因此李自成不仅同意其撤退,还把守卫京城的八千精兵派往前线接应。

    而多尔衮也在同时接到了多铎失败的消息,这毫无疑问是晴天霹雳,虽然多铎所部没有损失多少兵马,但却被牵制在泃河两岸,动弹不得。虽然多铎来信告知,只要给他充足的时间,他有把握击溃眼前的顺军骑兵主力,但多尔衮却知道,顺军或许不会愿意再耗下去。

    因此多尔衮在得到消息的当天夜晚,就调遣兵马,准备在第二天天亮之后,就发动全线的进攻。

    但是天一亮,清军的的进攻却是一记重拳打在了棉花上,因为顺军已经在这个夜晚撤退了,在凌晨还在前线与清军对峙的全都是骑兵,当天一亮,清军摆开阵势进攻,数千骑兵立刻下了脊线,登上战马,疾驰南下,顺手把自己的大营点着了。

    原来,在刘宗敏决定撤军之后,面对的就是一旦后撤就是从狭窄地形撤往平旷田野,而对阵的清军骑兵多,战马更多,几乎人人有马,若是遭遇追击,肯定会被纠缠,甚至会被击溃。

    因此刘宗敏选择了刘芳亮所在的左翼撤退,顺军在潮白河的下游秘密搭设了浮桥,这夜晚故意在营地点燃更多的篝火,制造出声音,迷惑清军,然后就是主力在一个夜晚利用六座浮桥渡过,伤员、壮丁,乃至于送来犒赏军队的牛羊全都被顺军带走了,只留下张鼐率三千骑兵继续虚张声势,却也在天亮后顺利撤退。

    毫无疑问,顺军完成了撤退,但这次撤退并不是完美的,为了避免清军发现,顺军没有销毁大营里的物资,大量火炮、车辆、火药和粮食被清军缴获,虽然张鼐在撤退前也放了火,但多尔衮在听闻顺军撤退后,当即就命人前出夺占阵地,立刻扑灭火焰,仍然保全了大量的物资,而缴获的这些物资,也成为了清军继续进军的重要依仗。

    在顺军主力撤退后,李过所部也撤退返回了通州,多尔衮与多铎顺利的合兵一处,却并未直接进军通州,而是沿着京城周边、运河两岸进行清剿,迫降了一座又一座的城市,为接下来的鏖战夺取了更多的物资。

    顺军也不是没有反应,李自成派遣各部出骑兵,在旷野之上与清军厮杀,但事实也证明,顺军的骑兵并非是清军骑兵的对手,当没有了地形、火炮等加成后,当双方的骑兵在平旷的草原上各凭本事进行骑兵战后,清军很快就取得了上风,兵锋横扫京城的东面和南面的州府,清军骑兵最远抵达保定一带。

    京城,乾清宫。

    这一次的军议,文武两班的高层都是到了,但每个人的脸上都并不好看。

    上一次军议的时候,大顺上下意气风发,认为凭借这大顺横扫天下的余威,就可以驱逐东虏,执掌蓟辽,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个狠狠的逼兜子。事实证明,明军是明军,清军是清军。

    上一次的时候,大家还以东虏,鞑虏蔑称清军,但现在也呼之以满清、清军之名了。

    “娘的,咱们也不是打不过清军。”在三河一战中立下大功的李友站起身,大呼说道:“清军这次是空国而出,全力以赴,咱们呢,五营主力才来了一半,咱们要是把大顺的兵马都聚集起来,堂堂正正的和清军打,也能打赢。”

    李自成满脸苦笑,他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战争是最现实的,从来就不是讲公平的东西,恰好相反,战争的本质就是倾尽一切努力,制造对敌人的不公平。

    宋献策这个时候起身,说道:“诸位,为什么低着头呢,好像咱们打败了似的,无论墙子岭还是三河,咱们都是大胜,哪怕是杨各庄一场决战,咱们大顺也不见得败给了清军呀。

    说起来,咱们打的这几仗,他大明几十年,也从未打出来过。这恰恰证明了,咱们大顺远远强过了他朱明,他朱明况且都能硬抗满清几十年,何况咱大顺呢,只要援军抵达,未尝不能再战一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