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火力时代-《明末之七海为王》


    第(2/3)页

    按照李肇基的步兵操典,士兵的左手边悬挂饮用水、打火石、毛巾等生活用品,右手边悬挂子弹盒、刺刀这类战斗用品,只有蓝色子弹是特殊的,一个专门的子弹盒装填,里面一共有十发子弹,专门放置在右手边,避免士兵在战斗时误使用了。

    崇祯十七年式标配的子弹包含了一枚圆球铅弹和三枚霰弹,这是为了增加命中率和杀伤效果,而独头弹则是特殊弹药,同为纸壳定装弹,却是包裹在专门黑色纸壳里,里面只有一枚铅弹。

    崇祯十七年式火绳枪因为加工精度的问题,因此口径并不完全相同,大约有着两毫米的误差,其口径在十八点九毫米到十九点一毫米之间,而黑色子弹与普通子弹里的圆铅弹的区别则在于,普通的子弹口径更大。

    无论是火绳枪还是燧发枪,线列步兵们的射击速度永远是各国军官将领们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不同国家的火枪手射击速度也是不同的,这其中,训练因素往往占据了很小一部分,关键还是在于子弹。

    只要铅弹与枪管之间的游隙越大,装填速度也就越快,到游隙大到一定程度,甚至连推弹杆都不用,直接把子弹装进枪管,把枪托狠狠的往地上一磕,子弹就自动落到枪管底部,而游隙再少小一点,则是把推弹杆塞进去,把枪托一磕,利用上推弹杆的惯性把子弹冲击到底部。

    很显然的是,这种子弹虽然装填快,射速快,但精准度却很差,这也是为什么线列步兵时代,命中率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李肇基并不追求极致的射速,因此一直控制着子弹与枪管之间的游隙,崇祯十七年式的标准铅弹,其直径是十七毫米左右,也就是只有两毫米的游隙,加上还有纸壳,游隙则会更小。

    为了提升装填速度,李肇基选择技术进步而不是对精准度与射速之间的取舍,他的办法就是,给所有商社出品的火枪,配备上铁质的推弹杆,虽然这根推弹杆有一斤重,会增加负载,但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黑色特殊弹药,其游隙更小,直径达到了十八毫米,是用于远距离精准射击的,一般会作为第一轮至关重要的齐射,或者较远距离上的对射。

    别看这一毫米游系之差,其带来的精准度提升是非常有效的,不然李肇基也不会为自己的常备营专门制造一种子弹。

    在七十米之外的距离上,在打靶状态下,一毫米的游隙之差至少可以带去百分之二十的命中率提升,而且距离越远,精准度的提升幅度就越大,等到了二百米距离,就会提升百分之二十五的命中率。

    线列步兵们装填完后,一个个的同时举起了自己的步枪,斜着指向天空,这会让步枪打出它的极限距离,按照靶场测试,这个距离在九百五十米到一千米之间。

    虽然后世人们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以为滑膛枪的有效射程很近,甚至连必须靠近到七十米才开枪这种谣言都深入人心。但实际上,滑膛枪的射程很远,哪怕在两百米距离上也有相当的精准度,而远距离射击从来都是线列步兵们主要作战方式,至于行进到敌人面前几十米射击,那是只是很少的案例,正是因为物以稀为贵,才会引起大部分人的注意。

    按照商社的步兵操典,步兵禁止进入敌人火线一百米射击,大部分的作战距离在一百米到三百米之间,当然,如果敌人主动冲进一百米范围内,就不受操典限制了。

    而远距离进行曲射,是常备营这类精锐步兵的标配,之所以进行这类训练,主要为了远距离对敌人火炮或者密集集结的步兵就行打击。

    李肇基看着所有人做好了准备,他从怀里掏出一枚青龙银元,说道:“赌一两银子,常备营打不出第二次营级齐射。”

    已经准备好下达命令的赵大河扭过头,以怪异的眼神看着李肇基,因为在东方旅的训练之中,他和杨彦迪不止一次的与李肇基辩论过这个问题,赵大河和杨彦迪都坚定的人,只要自己的士兵训练水平足够高,战斗经验足够丰富,就可以不断进行营级齐射,而杨彦迪更为激进,他甚至认为,哪怕面对敌人的冲锋,士兵也可以进行齐射。

    “我了解我的士兵!”赵大河毫不犹豫的把一枚银币托在手心。

    李来亨与郑森相互看看,又看了看李肇基二人,对这二人在大敌当前的环境下还有心赌斗实在有些佩服,二人随即押注,二人都接触过东方旅,也见过他们的演练,纷纷选择了支持赵大河。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