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胜-《明末之七海为王》


    第(2/3)页

    其取得唯一的战果就是逼迫唐沐所部骑兵后退,再次退入了榆林铺方向的山林之中,消失不见了。

    尖锐的哨音传来,这是传令兵的身上的哨子迎风发出的声音,杨彦迪所率在的营方阵打开,几名骑兵进入,巴莱从一匹马上跳下,向杨彦迪传达李肇基的命令,他打开了一张手绘的地图,虽然灵魂画风,但上面的方框和线条还是很明显的标注了双方态势。

    此时的东方旅以方阵姿态,与清河大体形成了一个夹角,而四千左右的清军就被困在这个夹角之间的区域内,正不断向着中间的马蹄湾集结,那里的土地向北延伸,可以容纳更多的人,而且还有渡桥。

    “杨长官,司令长官命令,自左翼起,全军压下,驱赶清军入马蹄湾,各营保持方阵姿态,继续前压,一直压到二百米为止。

    各营的速度要快,速度越快,渡河逃走的清军就越少。”巴莱传达了李肇基的命令。

    杨彦迪立刻点头,分别交代手下人,奔向了各个方阵,而他则亲率自己的随从,抵达了最西侧的团级方阵,抵达后立刻把这个方阵拆解,让选锋营继续组成长矛方阵,向西北方向延伸,而后备步兵营则拆成连横队,继续前进,压迫更多的空间。

    他秉持里李肇基命令之中关键要素——速度,利用连横队的火力,击溃了最西侧的清军一支骑兵,虽然有数百骑兵绕过长矛兵,又因为唐沐所部的脱离,逃出了包围圈,但选锋营和后备营很快抵达了河岸,选锋们披甲,持长矛进入河边的芦苇荡和灌木丛,一路驱赶清军向东遁逃。

    越是靠近河边,地形越是复杂,杂乱的树木,密布沟壑与石头,还有滩涂、石滩,清军在这里根本无法发起集团冲锋,甚至拨转马匹都困难,在林中,不是披甲长矛兵的对手,在空旷的河滩上,又会被火枪手袭击,除了撤退,别无他法。

    杨彦迪行动够快,把一千多骑兵逼向了马蹄湾,还有两三百骑,找到了一处浅滩,丢了马匹和铠甲,徒步过河,但已经无伤大雅了。

    面对越来越危险的局势,背后的阿巴泰与正面的济尔哈朗相继发起了冲击,但面对已经结成了方阵的步兵,效果寥寥无几,只有少数人趁乱冲了出去,大部分清军骑兵面对爆豆一般的枪声和火炮泼洒的霰弹,完全无法接近方阵,也就谈不上冲散了。

    而随着步兵逼近马蹄湾,正面的宽度越来越窄,已经不需要维持方阵的横队了,杨彦迪把两个后备营和一个常备营、选锋营抽了出来,组成更为厚重的方阵,直接置于后方,全心全意应对阿巴泰所部骑兵,其余的士兵则对付逃入马蹄湾,利用满大海的火器兵进行防御的清军。

    被困的清军至少有三千人,除了济尔哈朗所部主力,还有刚刚进来参与防御的满大海部,却只有一座渡桥离开。

    这马蹄湾原本就是李肇基为清军选定的葬身之地,虽然过程曲折变化,但结局是好的,马蹄湾渡口早已被测算完毕,其纵深只有七百多米,最宽处便是入口处,仅仅只有四百米,清军三千多人,五六千匹战马躲在其中,人挨人,人挤人,唯一给东方旅造成威胁的就是满达海率领的火器部队。

    他们在入口处修筑了两个炮垒,布置了带来了几门小型佛朗机,另外用盾车堵住了入口,炮垒用袋子装满土构成,不少士兵卸下铠甲,用刀和弓挖着土,不断的加固,已经不是六磅炮可以破坏的了,而佛朗机发现霰弹,封锁了所有道路,贸然进攻,肯定会损失很大。

    只不过,李肇基根本没有进攻的心思,他把三个炮兵连,十八门火炮全都集中起来,十门布置在正面,其余八门布置在侧面一个纵深较浅的马蹄湾里,进行侧射。

    从下午四点一直到晚上的七点,炮兵进行了三个小时的火力射击,每次都是打到炮管发烫之后才停下散热,之后继续射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