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因为他知道,读书就有这样一个假象:跟着先生念,感觉是会了,然后一旦真得自己来念,记性好一点的,也会在念几句之后卡住;至于记性不好的,可能开头就会卡住。 郑敬学听着,不由得微微点头,还行,竟然没有在开头卡住,都读对了……嗯,已经读到这里了,不错……咦,竟然能读到这里,这记性很好了…… “什么?”郑敬学一听,有些意外,回头看向他确认道:“你刚才说都认识了?” 虽然才接触了一天而已,但是,张一凡对这个郑敬学很有好感。不只是因为老师,也可能是因为对方也是年轻人,没有想象中的道学规矩之类的。因此,张一凡想着,是不是能帮帮这位先生。 郑敬学这边,会一直住在张一凡家,抓紧时间辅导张一凡的功课。但是,每天的成果如何,也要他写一份信,然后交给一个侍卫带回燕王府。 虽然说不是韩国公府,而只是太仆寺丞府上而已。但是,不管如何,李家也确实丢了个大脸。朱棣表示,韩国公心眼很小,让张一凡小心防范报复。 郑敬学听了,不由得嘴角微撇,露出一丝嘲讽。 经过郑敬学的领读,张一凡看着这些繁体字跟读。 另外,朱棣那边还给他带来一个消息,就是李家那个管事,当初跟随李佑一起到水泥作坊的那个,被李家吊到府门口打了一顿,据说要吊三天。 一听这话,张一凡先是一惊:当官的,家里还没钱?还要干农活? 不过很快,他回过神来了,这是洪武朝啊! 洪武皇帝下旨,天下有意想当大驸马的,到礼部报名,为其一个月。 至于柳家村的水泥作坊,洪武皇帝决定归柳家村村社所有。不过只能有这么大的规模,不能扩建,售卖自由。 此时,张一凡招呼着开吃,郑敬学便立刻夹了一块大肥肉,也不配米饭,直接塞进了嘴里一嚼,顿时,那油腻的感觉,满嘴都是:好吃,真得好吃! 还有大公主的比才招亲章程,也有了结果。 两个侍卫听了还好,类似这样的四菜一汤,一个月在燕王府也能吃几次。但是,对于郑敬学来说,那口水都看得快流下来了。 华夏人嘛,按传统,张一凡作为主人便随口说道:“乡下地方,也没什么好吃的,伱们先吃着,是什么口味,回头跟我说,我可以给你们做!” 郑敬学兴奋之下,立刻换下一课。 有个当官的爹,那他们这些兄弟肯定也是要读书的,农活干不好,也算是情理之中。可问题是,在这洪武朝,那就有点悲剧了。 因为这事,他自己都有经验。甚至包括他那当官的爹,曾经也说过这种现象。只要读书的人,都能遇到。 想到这里,他顿时就兴奋了起来。如果能教到一个过目不忘的学生,哪怕他这种不算正式的师生关系,那也绝对可以引以为傲。不但教好了燕王会有重赏,而且回去国子监之后,还可以和同年去吹一波了。 这么想着,郑敬学都忘记了喝水的事情,立刻对张一凡说道:“好,那我们再继续。” 张一凡、郑敬学以及朱五等侍卫一共四个人,也没什么讲究,一起用餐。 “嗯,都认识了!”张一凡见了,点点头回答道。 这个时候,朱棣快马派人送消息的人也到了。 事实上,郑敬学已经知道读完了,他的震惊,是在于张一凡读了三遍《千字文》后,竟然就能自己全部读出来了! 没错,传说中有过目不忘的神童,自古以来据说有不少。但是,他还真没见过。他那当官的爹,传说中就是。但是他自己却是知道,压根不是过目不忘,只是外界传神了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