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是什么?这是躲着人家,不憋屈么? 大明刚开国,就这么憋屈,绝对不是这些武将能忍的。 不过今天并不是出国策,而是皇帝考较青年才俊选驸马。因此,他们几个武将全都看着,并没有说话。 结果呢,倭国那边这次没杀人,就是派了个和尚跑来大明,但是这时候,朱元璋也知道了和他打交道的,并不是倭国的朝廷,所以这个事情最终不了了之。 至少他认为,他的方法是稳妥的。如果被人先说出去,然后他怎么办,难不成是附议? 亭子内外,又一下安静了下来。 不用说,除了梅殷、李琪和张一凡之外,那七个滥竽充数的才子一听是军国大事,直接傻眼,继续低头当泥菩萨,唯恐动一动就引起皇帝的注意。要是被点名,肯定是会出丑的。 第二年的时候,他又派出了使者,低姿态去倭国出使,主要目的,是想解决沿海的倭寇问题。 他的这个对策,和后世满清为了对付郑成功的水师有异曲同工之妙。说真的,以李琪的智商,他是想不出来的。 “……”梅殷一听,顿时哑然。 朱元璋听了,并没有马上说话,看他表情,显然是在思考。 因此,朱元璋这一问之下,他也能马上就回答道:“陛下,如若大明开国之初,兵强马壮就如此被动,一味防御的话,那以后怎么办?历朝历代,以军力而言,一般都是开国之初为最的。” 虽然说在华夏的历史上,未必所有的王朝都是开国军力最强,但是大差也不差,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朱元璋自然不可能认为,他的朱家王朝就会是例外,会是一代比一代强。 李琪说到这里,怕自己说得不够明白,或者是怕皇帝不明白,就连忙解释道:“如今我大明之兵力强盛,倭寇必然不敢深入内地。如若不然,必灭之。而倭寇不敢深入内地,则抢不到东西,无利可图之下,必然退去。久而久之,倭寇自当不会再来。如此,倭寇之患,便除之!” 看到皇帝在那思考不说话,他就忍不住了,当即向朱元璋说道:“陛下,此乃误国误民之言也!学生敢问,如若真是如此做的话,大明沿海之百姓皆靠海而活,他们怎么办?” 这个时候,他到底还只是十六岁而已,虽有热血,但是经历不足,才会出现这种情况。 至于梅殷的老师宋濂,却是微微摇头:这个学生,还需要历练才好! 朱元璋见问倒了梅殷,就转头看向张一凡。 在李善长定下计策,迫使朱元璋考较治国安邦之道之后,他就从方方面面给儿子做过功课,倭寇当然算是明初的大问题,他也是有讲解过的。 他同样没有从后世的角度来考虑过这个问题,此时看皇帝的样子,他感觉又是张一凡给了皇帝更大的触动,这么一来,文武两途的回答,都是张一凡为最的话,大公主岂不是这个乡下小子的了? 说真的,李善长担心了,终于开口喝问张一凡道:“那你的意思,就是要和倭寇开战,难不成刚才陛下问梅殷的问题,你没听到么?陛下说话之时不专心,如此……可不好!” 看到他非常严肃起来,在认真思考张一凡的提问,李善长顿时就急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