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是多少大儒都不可能做到,也是多少大儒都梦寐以求的:自己的诗词文章能成为天下典范! 从此以后,张一凡不再是柳家村的那个野小子,他将在大明朝拥有巨大的声望。任何人想要对付他,都要想想是不是能一棍子打死他,搞臭他,要不然,就最好不要动他的念头。 在这四个功绩中,李善长只是知道第四个而已,其中第一和第二个是东宫那边,准确地说,是太子妃总结出来之后由太子朱标上奏御前核实。 原本李善长以为,朱元璋对于他的那份奏章会说些什么,结果没说,他就归结为朱元璋偏袒亲戚。 很自然的,张一凡的赐爵圣旨公开之后,那些在关注的人,不管是读书人还是军中将领,大部分人立刻就服气了。 宰相胡惟庸自然也是在的,他同样震惊于这道圣旨。原本藏在他袖子中的那份奏章,他想了想之后,决定还是不在这个时候拿出来,对方的气势太盛了。 结果他听着听着,顿时面露惊讶之色,就盯着张一凡的后背,一脸地不可思议。 还有,随着这道圣旨的公布,全天下的读书人都会知道张一凡,全天下的女人都会感激张一凡,甚至军中将领都会对张一凡的印象为之改观! 当然了,对于没心没肺的人来说,用而不欠,同样没有心理负担。 在这十日内,张一凡和朱镜静可谓是你侬我侬,一个时辰都没分开过。至于后世所说什么女官管着他们,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此时想来,他算是明白了,当时的朱元璋肯定是知道这些功劳,并且准备在全天下公布。所以这个驸马都尉的地位,也不算是拔高的,他自然就不会给予否定了。 朱家的人,当然也是在的,包括太子朱标在内的一众已经成年的藩王。另外一边,才站着几个文武重臣。 这其中,太师李善长并没有借故避开,参与了这个赐爵仪式。 至少等朱元璋的这股高兴劲过去了,再拿出这份奏章,或许能起到一定作用。 李善长听了圣旨中介绍张一凡的功绩之后,他忽然就觉得,亏了他提高了驸马都尉的待遇,要不然,驸马都尉可能都会委屈了张一凡。 他牵头商议驸马都尉的地位时,是刻意拔高,礼部尚书等人都觉得过了,只是碍于他这个太师的坚持,才不得不同意。 毕竟攻城略地这种战功,就这开国之初来说,谁手里没有?并且这些功劳也只是影响一时而已。 武英殿内,朱元璋高坐龙椅,张一凡跪伏阶下,一名太监在用特有的嗓音,抑扬顿挫地宣旨。 接下来的日子,有的是他忙了。要回去部署驸马府,要走结婚流程,定婚期,下聘等等,一大堆的事情。 就算只讲军中好了,光是能减少非战损的损失,对带兵将领来说,都是非常难得的。 也就是张一凡听说了之后,硬是愣了好长一会。和原本历史上一样,第一位锦衣卫指挥使,依旧是毛骧。张一凡有理由相信,这个位面上的锦衣卫同样是不鸣则已,一鸣必定会惊人。 宫里面这边,同样也忙。朱元璋正式下旨,赐予朱镜静临安公主的封号,也是要走一套流程。 光是两个救治之法,基本上就涉及到了每个人。难不成以后自己老婆生产时,保证不会难产,保证不用张氏生育钳?又或者,万一噎到了,就算是噎死也不用张氏救治之法? 最为关键的是,他对这些事情还不熟,也没人帮忙。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