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大善举-《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2/3)页

    从这些事情上来看,韩国公并不是那种小心眼的人。难不成,是传闻有误?

    这么想着,张一凡便发布了下一条公告:雇佣匠人,设立香山水泥作坊。

    “还有,还有,我们香山县的百姓,可以从这钱庄里面借钱,但是,这个利息绝对不高。以前马如海那借钱,借一贯钱,一年就要还两贯钱。但是驸马爷这个钱庄,借一贯钱,一年要还的利息只需要一百五十文钱而已!”

    张一凡这个钱庄,同样得益于大胖子马如海。因为这个钱庄的出炉,绝对又是损害豪强的利益,是豪强所不愿看到的。恰好,香山县的豪强,被张一凡给一网打尽了。

    何真听了,并没有马上回答,而是用手指敲着桌面,明显是在考虑问题。

    “真得么?还有这个好事?”

    “……”

    张一凡想了下,便对朱镜静说道:“这样,以后县衙的支出,包括所有人的俸禄,都走钱庄。给他们开立账户,让他们去钱庄领钱,不领的话,就是存在钱庄了。只要有榜样在,以后存钱的人就会多起来的。”

    比如,隋唐时期,朝廷设置了一种叫“公廨本钱”的专款用于官方发放贷款,其职能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银行。公廨本钱由由各州令史经管,借出五万本钱,每月收取利息四千文,年息约达100%。

    受损害最大的乡绅们当然不愿意,立刻施压当地官员,然后诉苦到广东布政使和都司这边。

    这一来一回,至少要十天半个月,还不一定能成。

    这个消息传得极快,因为有不少人听到这个消息之后,连忙第一时间通知自己的亲戚朋友。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表情又兴奋了下,接着说道:“还有人说,看着外地人来报名的这么多,他们不愿意,两年后多了人分田地,他们原本的香山人就少分了。因此,这个当兵的人,还是他们香山人最好!”

    这么一来,要存三十六贯五百文到钱庄,这样每天就能多一文钱。或者存一贯两百文钱,一个月才多一文钱;

    此时的他,正在忙着他的新政。

    “驸马爷设了个钱庄,说是把钱存到那钱庄里,不但不收保管费,而且还给你钱,就相当于是钱庄借伱的钱,要给利息。存一贯钱,一年就能多给你五十文呢!”

    想了一会,何真最终还是说道:“或许这位开国第一功臣,最是了解当今皇帝。因此,就算做事也肯定是要顺着皇帝的意思去做吧!”

    “那是当然!”何贵一听,毫不犹豫地说道,“夺妻之恨,弄不死他!”

    另外,公告里也提到了,非香山县户籍的也可以报名,如果被录取成为香山县千户所军士的话,两年后就能获得香山县民籍的资格。也就是说,能参与下一次分田。

    过了好一会之后,才听何真带着一点疑惑说道:“我怎么听说,韩国公好像不是那种心胸豁达的人啊!”

    “驸马爷出布告说,将会拿出一千贯钱,在大年二十七开始,连续三天举办识字比赛。只要是香山百姓,皆可参加。《千字文》知道吧,从中抽取字来考你,只要能读出来就奖励一文钱。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读出多少个字,就奖励多少文钱!”

    “……”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放贷算到了政绩里面。最终导致了放贷乱相,最后被迫停止推行《青苗法》。

    一开始的设计思路,张一凡当然有给朱镜静说过,变保管费为给利息,就是为了吸引百姓手中的钱,从而能让钱庄赚这个利息差。

    随后,张一凡又发布了一则公告:香山县所有成年男子都有服兵役的义务,为期三年,就在新设香山县千户所当兵。

    普通老百姓,家里也没几个钱。哪怕这个时候驸马县令的威望高,也还是没人来存钱。

    “什么,这是真的么?驸马爷这是怎么想的,这亏本的买卖也做?”

    “???”何荣听了,顿时脑袋上冒出一串问号,不知道他爹怎么突然说起这个事情来了。

    何贵也同样想不明白,便问道:“爹,怎么了?”

    “谁懂千字文的,得赶紧找人教啊!”

    “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有的人说,他们家里有三个青壮,家里分到的田地由两个就足够了,剩下这个,能领一份军饷补贴家里,那也是极好的。”

    但是,香山县老百姓可以存定期,只要20文存一年,就能多一文钱的,这个就多了,一个月打工收入就有了。

    “没事,驸马爷还说了,每个坊都都会派人过去,固定一个时间教千字文的。”

    这一点,估计是下了密旨给何真的朱元璋,事先无论如何都想不到的。

    虽然他是高兴了,但是何真的眉头却是又皱起来了。

    “对了,驸马爷还说了,只要是香山县户籍的都可以参加,无论男女老幼!我觉得吧,一家子买一本是最好的,全家人一起认,然后说不定大过年的,就有不少钱可以领了。就算到时候轮不到,那不也是给自己长学识了不是!”

    张一凡发出这个公告,原本是担心香山县户籍的适龄男子可能不够用,因此外加了一条非香山县户籍的作为补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