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生子当如张一凡也-《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1/3)页

    第185章  生子当如张一凡也

    随后,朱标便把张一凡给他讲得老百姓喜欢简化字的事情,给他爹说了一遍。

    朱元璋听了,点点头说道:“如能简化字却又不影响字的原本意思,不会混淆字,那确实是可以的。”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似乎是回想了下朱标之前所说得几个内容,然后才说道:“全民识字这一块的相关事情,你也写一个详细的出来。”

    “是,父皇!”朱标听了,高兴地回答道。

    他知道,他父皇该是能接受这个提议,便又对朱元璋说道:“父皇,您是不知道,一凡在他那个武备堂也在推广识字,还教他们算数,别得不说,就只是火炮发射这一块,儿臣就感觉他们会比一般将士厉害多了!什么三点一线,拇指测距法,表杆测距法,都是一套套的,只是可惜还没有火炮实际操作,要不然就能知道到底有多厉害了!”

    “哦?”朱元璋一听,有点意外道,“听你这么说,那个武备堂的军卒,火炮真能打得准?”

    朱标听了,无奈地提醒道:“他们没有火炮可以演练,但是儿臣看出,该是真能准一点。”

    说到这里,他想了下又补充道:“还有,一凡说他们识字明理之后,会比不识字的更能征善战……”

    说着,他把张一凡当初和蓝玉的对话都给讲述了一遍。

    朱元璋听了,眼睛发亮道:“既然如此,那就叫他们都来京师看看,刚好那种轰夷大炮已经有七八门打造出来了。让他们尽快来京师。如果火炮打得好,就可以一起派往边关。”

    朱标听了,略微有些失望。他是比较赞成自己妹夫的建议,但是父皇最大,只能父皇说了算。

    一如儿子所说,青苗法的好坏,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在他看来,这些番邦小国,要么有海拦着,要么山高路陡,还都是化外之民,他去这个心思实在没必要,甚至还打算给子孙定规矩,把番邦小国列为不征之国,不让子孙对他们动刀兵,免得得不偿失。

    他如此,宰相胡惟庸也同样如此,先是难以置信,再三确认知道香山县比之前传言还要好时,硬是愣了很久。

    李琪虽然不甘心,可他已经被李善长教训了多次,就是头驴,也知道不能和他爹顶嘴,便只能先这样了。

    等到方孝儒出宫的时候,天都已经黑了。

    如同当时李善长所猜测的,朱元璋虽然相信朱标,但是,他还是要从其他人那边再次核实香山县的情况。

    没错,胡惟庸喜欢养猴子,还让那些猴子都穿上衣裳,训练他们倒茶倒水。

    香山县的消息,在京师传开,引发了很多人的议论。这一次,很多人就相信了。

    治国治民之术,强国富民之法,这是大道!诗词歌赋,相对来说,就是小道了。

    第二天一早的时候,朱元璋又召见了宋濂,同样问他有关香山县的事情。

    在朱标说完之后,朱元璋皱着眉头,缓缓地说道:“一凡说得没错,这个事情必须要重视,得抓起来才行。”

    不过,他毕竟是皇帝,轻易不好离京,这个想法也就只能想想而已。

    在问了朱标,没有别的事情之后,他就让朱标去休息了。而他自己,则提笔开始写起字来。

    此时,朱元璋都听得有点意外。宋濂可是元末明初三大文豪之一,他竟然如此推崇自己的女婿,该是香山县的一切,太过震惊他了吧!

    朱元璋可是记得,当初自己点驸马的时候,宋濂也在。张一凡做出了那首词,宋濂确实也是欣赏,但是远不到如今这个态度。

    ………………

    原本这是他在内心的隐忧,如今听到朱标所说,几乎是下意识地,他就想武备堂的那些军卒有出息。要是有可能的话,朱元璋就打算栽培他们,而后推广武备堂的做法。

    此时,他经过确认之后,收敛了下表情,对心腹说道:“这次辛苦伱了,自己去领赏吧!”

    “谢老爷!”

    胡惟庸想得烦躁了,便去院子里散心,看看他心爱的猴子。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