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207章 自己喜欢的事情 古代官员离任,如果做得好的话,地方百姓,主要是当地乡绅便会送上万民伞,表示这位官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赢得百姓爱戴的意思。 到了后来,只要是个官离任,这个形式就必须走一趟。自然会有要好的乡绅“代表”地方百姓送上万民伞,甚至干脆,地方官自导自演一个。要不然,没有万民伞就说不过去了。 可张一凡这次在香山县离任,那是在皇帝和文武百官眼皮底下离任的,所有人都是看着的。 没有什么万民伞,甚至张一凡一直陪在皇帝身边,都没有和香山县百姓告别的。 结果呢,香山县百姓乃至广州以东,包括番禺、东莞等地的百姓,都闻讯赶来,跪哭送别,绵延长达数十里。 这一幕,就真得把朱元璋以及跟随他而来的文武百官给震撼了! 这种场面,没法造假!一眼看去,那些在江边跪送的百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的神态可都是看在眼里的。 一个,两个,或者几十个还能造假,这都快上百万的百姓,如何造假? 震撼的场面,让返回京师的这些文武官员,皆是默默而视。 参观过香山县,他们大概也能明白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百姓舍不得驸马走了。 历史上记载,洪武十二年左右,草原上发生过多次黑死病,进一步削弱了元朝的实力。 然而,他却是不管,只是揉揉自己的脑袋,然后傻笑道:“姐夫,你真得是太好了!” 不过在这个时代,哪怕在欧洲,也压根还没有西医。在那遥远的西方,这个时候还信奉古希腊医学,一直要到几百年后的文艺复兴时候,才会对古希腊医学提出质疑,从而开始以解剖生理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作为基础学科的近现代西方国家医学,简称西医。 朱镜静的亲生母亲孙贵妃死的时候,因为没有亲儿子,朱元璋就曾让朱橚服慈母服,斩衰三年,以主丧事。也是这个原因,当初朱镜静和张一凡还在京师时,就和这个五弟走得亲近些。 张一凡听了,认真地回答道:“父皇,我其实只是做好自己的本分而已,为官一任,如果不能凭本事造福一方,又如何对得起父皇的信任?” 朱元璋,自然也是大受震撼,对身边陪着的张一凡说道:“我还是低估了你在这里做出的功劳,一个侯爵,还是太少了点啊。” 想着这一些,张一凡就来兴趣了,此时的朱橚才十八岁,就已经对医学感兴趣,那正好可以培养啊! 于是,他便回答道:“瘟疫有好多种,你要说具体的瘟疫,或许我能了解一点!” 就算是死囚,处死之后也是家属收尸,轮不到他去解剖的。 这一路上,张一凡都能看出来,朱橚似乎对他们俩更为亲近了。大概能猜出来,他是见识到了香山县的繁华以及香山百姓的送别,更为震撼到他的原因。 朱橚听了一愣,随即回过神来,恍然大悟地笑着说道:“对啊,这个可以有!” 张一凡听了,早有准备道:“你如果用心观察,就能知道,一般这种瘟疫流行的话,都是当地老鼠、田鼠之类比较泛滥。又或者说,是某地发生饥荒,人都去捕捉老鼠,去挖老鼠窝里的食物来吃。因此,我就想到了这种可能性。” 聊了一会之后,朱橚忽然看向张一凡,带着一点好奇问道:“姐夫,你以前是不是说过,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什么细菌啊病毒什么的,我们人生病,好多和这个有关系。所以才要消毒啊什么的?” 听到他这个问话,张一凡终于想起来了,眼前这位周王朱橚,好像从小就对医学有兴趣,认为医药可以救死扶伤,延年益寿。 张一凡这边,是没有压力地指点小舅子,陪着老婆北上。可胡惟庸这边,却是一路上都是愁眉苦脸的,压根就没有好心情。 洪武二十二年的时候,因为私自离开封地,他被流放到云南。在这期间,朱橚对民间的疾苦了解增多,看到当地居民生活环境不好,得病的人很多,缺医少药的情况非常严重。于是他组织本府的良医李佰等编写了方便实用、“家传应效”的《袖珍方》一书。 这是上百万人心的肯定,是最纯洁无瑕的肯定,不管是谁,不管是忠还是奸,谁会不想被人肯定,被那么多的人肯定? 朱元璋没想到他会有这么一说,神情很是有点意外,愣了好一会之后,才感慨地说道:“人啊,懂得感恩,总是不会错的!” 如果不是驸马,这里的百姓,生活条件绝对不会变得如此之好,这边也不可能会有如此之繁华! 驸马给香山县以及香山县周边百姓带来的好处,体现在了方方面面。这样的好官,特别是这么有能力的好官,历史上都没有! 试问,谁舍得这样的好官离开? 朱橚听得眼睛又亮了起来,看着张一凡说道:“对,没错,要是和姐夫一样,能让那么多的百姓哭着送别,那就算是父皇,肯定也没法否认了吧?” 朱橚听得眼睛都睁大了,惊讶地问道:“姐夫,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的,真得让人难以置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