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信念-《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2/3)页

    对此,朱元璋自然也是看在眼里,欣慰在心里。

    这些费用都由县衙支付,如果地方财政困难,逐级申请,可一直到户部。

    比如说应天府这边,就南京城来说,朱元璋就乾坤独断,居住在城里的,全部都是非农户籍。

    不过很显然,纳哈出压根没有理会朱元璋的招降,并在军事上给予了回击。

    这个时候,小孩都还不会说话,只会“啊啊哦哦”,就知道吃了睡,睡了吃。

    朱元璋这边,下旨全国开始推广全民教化,规定大明适龄儿童必须上社学,如果有不上,就要处罚其父母。学香山县社学,设奖学金和助学金。

    根据南京周边的粮田和人口登记之后,朱元璋一核算,每个人分到的田地就多了一些,就立刻强制从南京城里迁出了一部分民户,条件是没有商铺,只是住在城里而已的那部分,又划为农户,分到田地耕种。

    为了尽快实施这个基本国策,朱元璋还向江南各地派出御史台的御史巡查地方,督办。

    由此可见,中原地区在元末明初的战事中,人口损失之大。

    洪武十三年九月,也就是御前会议结束之后的两个月左右,朱元璋的旨意终于到了张一凡这边,命令他必须北上了。

    朱元璋还在做得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是户籍个性和粮田归公分配法。这两个是相辅相成,都要一起做得。

    对于这些合理的建议,张一凡自然是立刻就答应的。

    之前在香山县“走亲戚”的时候,他其实就已经赞同妹夫的观点了。此时得到了朱元璋的同意,当然不会拒绝了。

    这里的土著,是指在当地的百姓,而不是从外地迁入的百姓。

    张一凡有点遗憾,估计儿子肯定是会先喊“妈”后叫“爹”了。这一去,一年半载内,肯定是回不来了。等到回来,儿子都会打酱油了!

    他可不敢建议马皇后在宫里跳广场舞,但是意思是一个意思,就是锻炼起来,保重身体。

    “好,好!”朱元璋听了,很是满意。他之所以要张一凡跑去北方,其实也不是指望张一凡去领兵打仗,而是发挥张一凡脑子聪明的长处,看看能不能又爆出什么好点子来,增强朝廷在北方的实力。

    张一凡也发了狠,要不就爆科技吧,趁着大明开国之初的将领和兵员素质不错,再爆科技武装他们,碾压那些蛮族!

    临走之前,朱元璋把张一凡找了去,还带着朱镜静和他儿子,另外还叫了太子朱标和太子妃以及朱雄英,算是一场家宴。

    一路上,越往北方,张一凡就发现,人口越是稀少。不像江南这边,十几二十里远,就差不多一个村子,而是有时候,一天都不见一个村庄。

    张一凡认真听着,他知道,临走之前朱元璋的交代,都是他的人生经验,很是宝贵,不能不听。

    说到这里,他转头看向朱标,吩咐道:“这个事情,你去办吧!”

    听到这话,张一凡便笑着回答道:“父皇放心,我去了北方之后,会先到军营看看,如果有好的想法,我也会提出来的。不准备好的话,我肯定会劝四哥不会冲动的。”

    原本的历史上,好像也是明年对云南动手的。张一凡心中如此想着,便对朱元璋说道:“父皇,如果土司愿降,可以让他们来京师享受荣华富贵,但是一定不能让他们继续当土皇帝!”

    在张一凡在自己府里一边陪同老婆孩子,一边了解北方战线情况的同时,朱棣和李善长都已经北上。

    然后,其他老城、大城,都以南京的做法为依据,就是根据现有粮田和人口,保证农户必须足够耕种粮田。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