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结果倒好,如今还得随军出征! 不管他愿意不愿意,等到中午时分,北平这边的大军开拔,张一凡便随朱棣一起,冒着呼啸的西伯利亚寒风,踏出了北平。 就见一个将领打扮的蒙古人,对年纪最大的那个说道:“平章大人放心,那烽火传讯没什么的,明狗只能知道我们有大队人马进关了,却不知道更具体的信息,不知道我们的兵力到底如何,兵锋所指哪里?” 但是,张一凡却只是提醒了他一句,朱元璋的意思是什么。徐达又不傻,立刻就明白,这确实是朱元璋所需要的,并且也明白这背后的一系列意义是什么。 要不是带头顶他的人是他岳父,还是军中赫赫威名的开国名将,他早就发飙了。 城头上,徐达陪着女儿,燕王妃目送他们远去。 他之所以拦着朱棣不让他亲自领兵出征,主要是觉得朱棣还年轻,以前打海盗倭寇的经验,没法用在对付蒙古鞑子的身上,还需要时间适应北方战事。 这些都没什么,到了最后,听到他岳父说他岳父自己领兵出征,他坐镇北平,顿时,他就不乐意了,当即说道:“孤身为三军之统帅,岂能躲在安全之地,看将士在前线征战?” 当负责译码的将士刚放下毛笔时,一直盯着的朱棣就立刻问道:“如何?” 听到他的介绍,不管是别里哥,还是久通,就都没有犹豫了,冒着大雪踏入了关内。 说着话的同时,他把那纸条递给徐达,然后感慨地说道:“一凡这个信号塔,真得是太好用了!” 想着这些,张一凡匆匆赶去了煤山,这个大明最后一个皇帝上吊的山头,不过一路上倒也没有看到有什么歪脖子树,估计是还没栽上。 就当前的情况来说,因为信号塔的存在,就等于是给明军开了地图。关内是主场作战,不但占有地利,兵力也比鞑子军队要多,带兵的,还都是开国名将。 …………………… 等到军议结束,一众将领都各自回去,准备出征时,朱棣才笑着走到张一凡面前,兴奋地说道:“一凡,看我们的了,年底给父皇一个大大的惊喜!” 那将士显然知道燕王的心情,立刻双手奉上。 听到张一凡问这话,让朱棣稍微有点意外,便立刻就着这沙盘,给张一凡介绍了起来:鞑子多少人马,如今在什么地段,朝廷官军多少人马,在什么地方,发出了什么军令等等。 张一凡都有点懒得理他了,好斗成性,前世不是一只斗鸡,就是一只斗牛,或者干脆就是那种喜欢拿头撞人的羊! 朱元璋派他过来,并没有给他安排职务,这么说的话,他其实就是一个奉旨行走的官职,吃闲饭的那种。 总之,他不同意,要亲自领兵出战,让徐达坐镇北平。 此时,他在建议汤和堵门之后,又针对蒙古鞑子的动向,继续提出对应的提议。 就领兵打仗的真正能耐来说,朱棣自然是比不过他岳父的。一条条建议说出来,他就只有同意的份。 朱棣一听徐达松口了,顿时大喜,连忙说道:“岳父放心,你坐镇北平便是,孤心中有数。要是不放心的,让一凡跟着我好了!” 北平这边,各军已经紧急动员,经过一天的准备,已经能开拔。 说到这里,他又看看漫天大雪,不由得又骂道:“老天还真是不长眼,这个时候下这么大的雪,一凡的信号塔都用不上!” 别里哥听了,转头看看关外还在等着进关的骑军,开口说道:“当面之敌乃是明国名将徐达,不可大意了。进关之后,按照计划,分散攻城,速战速决。” 张一凡见了,便开口说道:“燕王要领兵亲征,必能鼓舞全军将士,攻必克,战必捷,我支持!” 信号塔下的房子,就有一处军议大堂,一众将领都已经在了。 张一凡没徐达高,只能仰着脖子,凑近徐达的耳边,低声说道:“此战风险不大,陛下需要皇室军功!” 张一凡收到消息,那是一点都不奇怪。 徐达听了,微笑着安慰道:“雪大就说明不会持久,刚好我们整军备战也需要时间。” 张一凡到的时候,徐达等人都拦着朱棣,双方颇有点脸红脖子粗的感觉。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