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徐达的情义-《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2/3)页

    圣旨中有提了,张一凡为新设大宗正院的祭酒令,管皇子学业的,权力还很大,但是朱棣不用。

    一直过了半个多月之后,等到南京这边有关捷报的封赏旨意回来之后,张一凡才算走出了自家府邸,重新开始做事。

    “鬼知道!”张一凡就不想顺他意道,“忙开心呗,回头忙不死你!”

    就比如眼前这位,在原本历史上当永乐大帝,不就派人把安南给灭了,成为大明朝版图的一部分。但是最终却没有消化掉,以至于他死之后,大明朝把不断闹事的安南当成了累赘,最终又放弃了。

    本来的话,这些新任职位,是要把大驸马调回京师的。但是考虑到临安公主刚刚才带着孩子到北平,为了避免舟车劳顿,就准大驸马先停留在北平授学,等孩子大一些再回京师。

    辽东和高丽那边的开疆拓土,和前两年邓愈在吐蕃那边的开疆拓土不是一个概念。

    而如今,这种认可是以圣旨的形式给予肯定,难怪他会这么高兴了。

    ……………………

    不管朱元璋再信任他的儿子,给其带兵之权,但是,他也从来没想过,要给军政大权的。地方官员的任命,依旧是要掌握在朝廷手中的。军队的后勤,也是朝廷来调拨的。

    因此,他看到张一凡扔着那批学生没管,整天和老婆孩子在一起,虽然情有可原,但是他还是想说一说,提醒下张一凡。也算是一番老人言了吧!

    张一凡听到这话,想着在原本的历史上,朱棣当了永乐大帝之后,也和朱元璋一个德行,能把自己忙死的那种,便回答朱棣道:“你敢说,你统领这么多军队,不开心?”

    在座的人,明白了这一点,蓝玉都是干脆,当即举杯,对朱棣说道:“都是我当年眼瞎,看不到殿下和大驸马的能力,我自罚三杯!”

    临安公主和燕王妃带着子女自己一桌,朱棣和张一凡等一家子男亲戚一桌,也方便一边吃庆功宴一边说事。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之后,诚恳地说道:“你眼下要带第一批学生,最好是心思,把他们都带好了,带出名堂了,只有如此,才能让朝中一些阴阳怪气的人闭嘴。你想成为大明朝的圣人,想把你的才学通过朝廷传世的做法,才会真正没有阻碍!”

    这不,就见朱棣笑呵呵地,从头到尾,都是很开心的,不时对张一凡和徐达劝酒,甚至还破例也给蓝玉推杯换盏起来。

    不过,如今的徐达和张一凡共事了那么久,已经了解张一凡的为人,知道他并不会因为这些话而生气,是个有度量的人。

    这些事情,都和张一凡无关。他等到朱棣凯旋后,便一起坐船回到了天津。

    以前的时候,他们两人因为年纪还小,就被一帮子有资历的人鄙视,看不起。这不,在座的蓝玉都有份。也是因此,朱棣非常努力,当初为了能赢得比试,他让新婚的燕王妃独守空房不管,在军营中和五百大老爷们同吃同住了三个月。

    喝着喝着,就听他开心地看向张一凡问道:“一凡,你可知道,我最开心什么么?”

    还有以后,也一直非常努力,这其中,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因素,就是朱棣想获得别人的认可,特别是朱元璋的认可。

    要是去年刚认识那会的话,徐达绝对不会对张一凡说这些话的。因为这些话虽然是好话,但是有点属于忠言逆耳的那种,并不是所有人都爱听的。

    原广东知府方克勤,也就是香山县现任县令方孝儒的爹,出任第一任高丽省承宣布政使司的布政使。起复湖广按察使佥事郑士元,现任京师玻璃厂厂长郑敬学他爹,为第一任高丽省提刑按察使司的按察使。至于都指挥使司,则由永昌公蓝玉坐镇。

    吐蕃那边的开疆拓土,大都是没有人烟的地方,虽说是拓土千里,其实压根没什么实际影响。

    听到他这话,朱棣毫不犹豫地说道:“倭寇?就怕他们不来!你那三步灭倭寇的法子,我可没忘记!”

    之所以如此,也是所有人都想不到,辽东那边的事情,竟然会那么快就解决了。早知道会如此的话,临安公主肯定就不会前往北平的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