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床上工具-《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2/3)页

    一听他的话,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都站了起来,想要回答,却一下又让场面乱了。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他们全都是想法,到底要怎么做,却都还说不出来。也就是说,力的转换这块,他们还没什么想法。包括昨天表现比较好的王权和张红桥都是。

    说实话,他的这个想法,大部分人都是鄙视的。可是,这样低俗的想法,都得到了大驸马的鼓励,毫无疑问,这大大激励了在场的这些学生。

    “恩师,回去之后学生发现,水烧开之后会变成气,就是这个不安分,老是想跑出来,就有了这个力。至于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力,学生一时之间还没想通,但是学生已经想到这个力能用到什么地方,只是……只是……”

    张一凡听了,眉头一皱,当即说道:“这是学术讨论,有什么好忌讳的,且说来!”

    并且,战马和拉车的牲畜,比人都要吃得多。大军的庞大后勤粮草,非人的消耗比例是很大的。并且如果原本是人拉的,改为这种烧水就能解决的,同样是可以节约大量粮草的。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忽然想起来,罗贯中同学还在香山县呢,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也还没有流行开,三国的故事,知道的人还不多。自己这个俗语,怕是说早了。

    于是,张一凡便连忙补救道:“志同道合的一起分工合作,会是一种不错的模式。如果怕别人知道,藏着掖着,说实话,说不定自己以为是宝的东西,却是别人已经弃之不用的。除了个别人之外,我建议你们还是组队合作的好。”

    结果没想到,大驸马不但没有骂他,话语间竟然还是鼓励之意,这让他意外之余很是开心。但是,对于大驸马随后的问题,他又傻眼了。

    这不,这一次他下课之后,朱棣和徐达等人并没有像昨天一样回去,而是直接跑来找他了。

    张一凡看着他们,提醒他们道:“你们也不能只听我怎么说,就觉得都对,我可以告诉你们,说不定我有什么地方是说错的,希望你们能发现。而最好的做法呢,不是坐在那里想,而是试着去动手试试,验证下我说得,到底是不是对的?我的学问,是非常强调动手能力的。自己亲自动手去做,事实胜于雄辩。”

    那学生一听,便不再顾忌,当即回答道:“可打造一张特制的床,这水壶就用在床底,有了这个力道,有助于行房之乐!”

    但凡有其他思路,他肯定不会说这个的。在他说出来的时候,也做好了挨训的准备。

    不管其他方面,只是从军事角度来说,张一凡所提出的,就是非常大改善了,至少对于朱棣等人来说,是有这个认识的。

    见此情况,张一凡也不恼,只是用手一指最近的那个学生道:“不急,一个个来,都有说话的机会!”

    但是,在张一凡听来,基本上都是瞎扯淡,没有一点意思,说真的,不少人的想法,还不如刚才那人的闺房之乐呢!

    这是做事的方式,格物正确的打开方式。张一凡说出来,就是希望他们能这么去做。

    “存在即合理,对于存在的想象,要进行总结,然后去验证自己的总结,如此得到的结论,才是正确的结论,至少是你动手条件下得出来的正确结论。这便是做事的方法,寻求真理的方法,希望你们以后都要牢记这一点。”

    今天这课,最主要的其实是科学做事方法。抛下了一个天大的诱饵,让他们用这种科学做事方式去摸索。

    对此,张一凡等他们都说完,现场没有人再说想法的时候,他才开口说道:“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天马行空的,很多都出乎了我的意料。不过,我这里要提醒大家一点,也就是昨天我所说的,凡事,要有理有据,要有条理地推出你们的结论,具备可行性,如此做事才是行之有效的。”

    站在临时设立的讲台上,张一凡扫视了下所有人,然后才淡淡地问道:“昨日之课,可有什么收获,且说来听听?”

    问出话之后,他也不问他的学生,而是继续说道:“我观察到,水和气其实是可以转化的,这一点,不知道你们平时有没有注意?但温度冷下来的时候,气又是能重新变回水的。这个过程,叫做冷凝。气减少了,力道自然就弱了。随后加热,气又多了,力道就强了。这个过程的推导,就是基于现实为基础的推导,这便是有条理的推导了。”

    说完之后,他看向王权道:“接下来,怎么利用这个力道,利用冷热原理来做事,这便是今天的课题,你们下课之后回去想想。做出一个什么样的装置,可以实现这个想法?”

    张一凡听了,当即呵呵笑道:“那你以为呢?我说过,会有天翻地覆的变化,你可以想象,一旦这个东西代替了畜力和风力之类,是不是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大明的国力是不是会变得更为强大?”

    而不是像后世那样,比如王阳明这样有大学问的人,年轻时候格物,坐在山洞里一动不动地格物,结果还把自己格出了病却没有所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