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线装书的前世今生-《旧书大亨》


    第(2/3)页

    收藏界有句话,叫做“百年无废纸”。上世纪三十年代,鲁迅与郑振铎一起精印了一种北平笺谱。鲁迅当时幽默地说“至三十世纪,必与唐版媲美矣。”其实,不到半个世纪,这部艺术品已是难得的文物了。

    淘书笔记记载

    2009年,嘉德拍卖会上出现了一部民国版的初版编号本北平笺谱,已经拍出了13万。1958年,为了悼念鲁迅和当时因飞机失事牺牲的郑振铎,复制了这部笺谱,改名为北京笺谱。时至今日,这部复制品也成了不可多得的精美珍品了。一些质量好的近三、四十年的线装书,已经堂而皇之登上了艺术品拍卖殿堂,拍出了令人刮目相看的价格。

    今年六月份的拍卖记录有1977年版大字线装书史记30卷,拍卖出345万元1972年版鲁迅全集线装十卷本,23万1974年的三国志通俗演义,32万元80年代的十竹斋画谱原价几十元,以4025元成交。

    林逸闭了眼,这,就是线装书的前世今生。

    回过头来,林逸将收来的佛经整理清楚,分别是

    金刚经一册,

    般若蜜多经一册,

    万佛经一册,

    因果经一册,

    阿弥陀佛经一册,

    妙法莲华经上中下,三册,

    大般涅槃经40卷,二函14册

    其余的还有大般若经、华严经、以及大智度论、中论、瑜伽师地论等等,合计320本。

    看着这么多的佛经,林逸仔细地检查了一下,大部分都是清光绪九年金陵刻经处刻印。

    清末光绪这个特殊时期,是个很奇怪的时代,中西科技文化大爆炸,书籍印刷方面更是百花齐放,传统的刻印技术被铅印和影印技术所取代。那时,铅印技术一般用于平装书,而影印技术则用于复制古旧的线装书,以至于很多快要灭绝的古籍版本出现了大量的影印本。

    影印本其实就是木刻本的“影子”,犹如佛骨舍利有“真骨”和“影骨”一样,这些影印本就是很多珍贵古籍版本的影子,因此两者在价格和价值方面,存在着天壤之别。

    很多时候,一些狡猾书贩喜欢拿影印本来冒充木刻本,以此来赚取高昂的利润。比如,一本元刊文心雕龙木刻本,在拍卖会上可以拍卖到203万的高价,可是民国影印本在市场上最多才3500块钱,八十年代上海古籍出版的影印本则是600块左右。两者之间的价格相差十万八千里,令人乍舌。

    木刻本和影印本很难区分,只有一些老行家将东西拿到了手里,这才能分辨出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