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三件宝贝-《旧书大亨》


    第(2/3)页

    慈禧笃信佛教,因此在得到这卷收书后喜欢不已,不仅在上面刊上了自己的私人印章“慈禧皇太后之宝”朱文大印,还亲自用笔在手卷后面,补画了一幅观音大士的画像,而那观音大士的模样竟然是按照她本人画的。可以说,这件手卷因为有了慈禧这位大名人的书画手迹,而价值倍增。

    林逸研究过以前的拍卖报告,慈禧太后的书画作品以前经常被藏家所忽略,可能源于慈禧本身不招人喜欢,祸国殃民,再加上人们向来对她的书画水平有偏见,因此她的书画作品拍卖价格都不算太高。

    但是喜欢读书的林逸却记得清楚,《清宫遗闻》记载有光绪中叶以后,慈禧忽怡情翰墨,学绘花卉,又学作擘窠大字。慈禧绘画书法基础并不太好,只是天资聪颖,经过一段时间练习摸索,进步很大,尤其是缪嘉蕙等著名画家入宫指导后,书画水平日进。师从名画家缪嘉蕙,在慈禧的书画生涯中,无疑是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不过也给后人一个猜测:会不会慈禧的书画作品都是缪嘉蕙捉刀的呢?事实上,现在有人也是认为慈禧不学无术,在书画艺术上很难达到那么高的水平,包括有些拍卖公司,也偏向认为慈禧的大部分书画作品都不是她亲手完成的。因此开出了很低的拍卖价格。比如说,在2004年她隶书《寿》轴,拍出16.5万元;楷书《延欢纳豫》横幅,拍出2.75万元。

    但在林逸看来,慈禧花那么多精力投入书画中,难道仅仅是附庸风雅、欺世盗名?又或是有些人说的为了送给大臣忙不过来叫人捉刀?以他来看,这些说法并不太可信。林逸情愿认为慈禧身体力行创作了那些作品。接触过创作的人或多或少都有敝帚自珍的感受,就是无论自己写得多差画得多差都会好好珍惜自己的作品,但也不会去拿别人的作品盖上自己的印玺。

    慈禧作为实际的最高统治者,她并不需要去讨悦任何人,写一下字绘一下画大多都是自我娱乐。何苦为了一个虚名费那么大劲呢?所以在林逸看来,实际上很多标明慈禧太后的作品,十有八九都是她的真实水平。

    因此,林逸很是看好这幅手卷的拍卖潜力,看现在的拍卖标价,才2万左右,在林逸眼里,就算是200万也是值得的。因为如今国内有很多新兴的富人阶级,对于书画品质的要求不高,相反,开始对名人手迹特别感兴趣,尤其那些在中国历史上权威显赫的,更是备受追捧。无疑,清朝状元,和大清慈禧太后这两个名人构成的手卷,足以吸引那些有钱人的目光。说白一些,他们要的不是艺术品位,而是名人的人气。

    ……

    除了这卷《大慈大悲观音经》手卷外,林逸还着重盯上了两样藏品,一件是清初刻本《文木山房诗说》;另一件是明代徐渭的书画作品《墨葡萄》。

    先说那部《文木山房诗说》,作者是一位经常被忽略的文学牛人,他就是吴敬梓。说起吴敬梓,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他那部讽刺《儒林外史》,却不知道老吴还是个学术高手,尤其在诗词方面颇有建树。

    自近代以来,学界都以为《文木山房诗说》早已遗佚,深为遗憾。直到1999年6月,有人在上海图书馆发现了《文木山房诗说》抄本,继而文坛大振。

    可是眼前这部却是比抄本更加珍贵的清代刻本,那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部著作并没有真的遗失,只是没被人发现而已。最关键的是,吴敬梓太出名的是《儒林外史》,使得这件拍品的定价也不很高,才3万左右,可以说,也是个捡漏的潜力股。

    再说那个徐渭书画作品《墨葡萄》,作为明朝的“梵高”,徐渭一辈子也是疯疯癫癫,直至穷困潦倒,死前只有一条狗相伴,床上连一张席子都没有。

    徐渭窝囊地活了一辈子,也穷了一辈子,死后他的书画作品才真正地大放光芒,后来追随者不计其数。也正因为如此,徐渭的书画作品一直拍价不低,可是这幅《墨葡萄》,却只定了10万元的拍卖价,林逸查了多方资料才发现,原来徐渭的《墨葡萄》不仅仅有这么一幅,还有北京故宫博物馆藏,和浙****藏两件。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