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天价-《旧书大亨》
第(2/3)页
他摇了摇头,从这一展区转向另外一个展区。
如果说刚才那个展区是“武林遗珠”的话,那么这一展区则是武侠界的“八大高手”。
作为港台武侠八大高手,他们分别是梁羽生、金庸、古龙、倪匡、温瑞安、卧龙生、司马翎和黄易。虽处于不同时代,但这八位作家却都属于“新派”武侠。
实际上林逸对武侠文化稍有了解,知道现代以白话文创作的武侠可分为“北派”、“广派”和“新派”。
“北派”自1920年代盛行于内地,由“平江不肖生”向恺然和赵焕亭奠定基础,之后还有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和王度庐五位大家。自1980年广州《武林》杂志连载金庸《射雕英雄传》、广州人民出版社出版梁羽生《萍踪侠影》之后,“新派”作家征服了大江南北的读者,殊不知“新派”武侠是从“北派”作品中获取了不少创作的养分。而现在“北派”作家却很少为人道起。据称,《仙剑奇侠传》的背景来源就是“北派”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广派”是1930年代盛行于香港的武侠,早于“新派”武侠,内容着重表现功夫的真实性,也就是说人物所用招式必有依据,主旨统一,提倡习武风气。称之“广派”或因作品以“广府语”(即粤语方言)行文,而作者大多为佛山人。著名的“广派”作家有邓羽公、朱愚斋、念佛山人、崆峒和我是山人等,他们的作品有《黄飞鸿正传》、《黄飞鸿别传》、《广东十虎屠龙记》和《三德和尚》等,常以“南少林”为主题,故事围绕洪熙官、方世玉、胡惠乾及三德和尚等人。
“新派”武侠的诞生与武术界太极派和白鹤派的比武有关,当时任《新晚报》副刊编辑的陈文统(梁羽生真名)前往报道比武,之后发现新闻报道反映不俗,总编辑罗孚请陈文统以是次比武为蓝本,于报纸连载武侠,这就是“新派”的第一部作品《龙虎斗京华》的来历。一年后,梁羽生的同事查良镛也被罗孚邀请来进行创作,查良镛遂以“金庸”为笔名创作了《书剑恩仇录》。
……
此时,看着眼前如此众多难得一见的早期港台武侠版本,林逸心中激动莫名。
据林逸所知,那位民国武侠大师“蹄风”的著作颇多,在网上也上拍过,基本上一套四五千,“我是山人”的流传的也较多,价格大致在一套三千左右,因为广东方言的缘故,受众不是太多,所以价格反而偏低。而作为新派武侠大师的“金梁古”,其价值最大的是古龙,其次是金庸,再然后是梁羽生。
为什么会这样?
林逸研究发现,金庸成名较早,因此他的武侠被珍藏的也多,出版发行的也多。虽然在名气方面古龙不如他,但是由于古龙出名要比金庸晚,所以早期他的武侠不受重视,以至于存世较少,应了“物以稀为贵”的原则,古龙早期的港台版本武侠可以说是一本难求。
比如说台湾武侠春秋出版,1970年版本的古龙作品《铁胆大侠魂》(就是小李飞刀),一到三集,可以卖到13600元人民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