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三章.物是人非-《旧书大亨》
第(2/3)页
至于王黑子和他的老婆红姐,这对在旧书市场最活跃的夫妻搭档,也不经常出来摆摊了,原因是现在旧书生意难做,很多书收不上来。人们收藏意识提高了,很多人有了好书都喜欢上网去查查价格,这样一来他们两口子就很难从废品站以及私人手里弄到好书。没有好书就吸引不了顾客,吸引不了顾客,这生意就越做越倒退。没办法,红姐只好重操旧业,又开了一家理发店,还是老办法,在帮那些老男人理发的时候用那两团女人凶器在男人后背蹭啊蹭,乐得那些男人隔三差五就来洗个头,生意却是兴隆。见此,王黑子也默不做声了,因为他刚给儿子买了一套房子,付了首付,还有10几万的贷款,每个月月供3700多,够他愁的了。
最后说到何仙姑,这个旧书市场上才华和风骚并存的女人,终于普渡完众多男人后,自己挑选了一个感觉可靠的嫁人了。不过听人家说,那男的实际上也是经常和她一起去小旅馆开房间的顾客之一,谁知道两人做那事儿时不小心,貌似种下了种子。何仙姑是什么人,当然不会吃亏,何况她感觉自己岁数也大了,该有个倚靠,于是就挺着小肚子找到了男的家里,硬是当着男人他老母亲的面儿把这婚事儿给定了下来。据说,那男的原本是有恋人的,却因为何仙姑的降临,直接拜拜了。
如今财神庙旧书市场“四大天王”基本上都很难再在这里出现;不过这种地方一直都是前仆后继的,你不来,他来,仍旧有摆地摊卖旧书的,只是看在林逸眼里,却都像是陌生人。
三四年的光景,不禁让人唏嘘感叹。
林逸看着物是人非,心中更是涌起难以诉说的情感,毕竟他是从这里走出去的,毕竟这是他曾经最喜欢来的地方、
……
财神庙依旧热闹非凡。
又是一个周末,又是一个集市。
地摊一个挨着一个,卖什么的都有,比以前的规模还要大。可是那些卖旧书的摊子却似乎萎缩了许多。看到这些陌生的卖家和摊主,看着这些不多的旧书摊,林逸仿佛看到了现在旧书市场的现状。
旧书资源已经趋于枯竭,现在即使去到农村,也很难收到六七十年代的旧书了。八十年代的旧书存量也在减少,以至于现在很多旧书摊上所卖的旧书无非是一些九十年代,两千年后的书籍。可是这些书对于很多喜欢买旧书的淘书客来说,则全是“新书”,没那种古旧的味道。
实则,在很多淘书客眼里的“旧书”,当是指不带条形码的书,应是1992年以前出的书,1992年后尽管还有个别不带条形码的出版物,但也越来越少了。
当然在每个爱书人眼中都有自己的旧书标准,比如按品相的新旧程度,是否“二手书”等等,应当说都有一定道理,但按出版时间来划分可能是多数人的判别依据,就跟一提到民国时期的出版物,尽管品相完好,也会划到“民国旧书”的范畴。
林逸以为建国后图书出版大概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时期或阶段,一是建国后至文-革前的出版物,二是文-革期间的出版物,特别是各种版本的“红宝书”,塑料皮的不少,直接影响到文-革后的一些出版物,再以后就是贴膜,现在贴膜的书也少了,新书多带有塑封,只要是没有拆封,就不能说是“旧书”了。三是改革开放后的出版物,至今也有三十八年了,是否都叫“新书”,怎么划分不太好说。似可按印刷方式的改变做为标志,即1987年5月用激光照排技术印出第一份报纸为起点,这之前都是铅字印刷,之后逐步实现了以激光照排为主,最终彻底淘汰了铅字印刷出版物。
综上所述,林逸现时对旧书判定是按一没有条形码,二是铅字印刷,甚至可以说两者缺一不可。另还有一个可参考的就是不带贴膜,但可适当放宽,因为八十年中期开始就有不少书封面贴膜,都放弃了有点可惜。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