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六章.一朝天下闻-《旧书大亨》


    第(2/3)页

    “别不信,听说以前他就是靠捡漏成名的,在香港和台湾还捡过漏,资产都上亿!”

    “那他这次岂不更加发达了,好羡慕啊!”

    “别羡慕啦,有空咱们也去那古玩市场拍卖行转悠转悠,指不定下一个捡漏的人就是你!”

    “哈哈,但愿如此!”

    ……

    除了京城这些街头巷尾的议论外,更多的却是各大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

    《京城日报》,大标题:捡漏也不能神,看亿万富豪怎样炼成!

    然后是关于林逸的种种故事,尤其他在老家南都,在金陵城,在台湾和香港的捡漏故事,更被这家媒体肆意放大,搞得林逸就像是幸运女神附身,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捡到好东西。最后这家报纸还别出心裁地计算了一下林逸大致捡漏的资产,这不计算还好说,一计算竟然达到了竟然的六七个亿,再加上这次捡漏的三亿两千万,竟然差不多十个亿了。

    单靠捡漏十个亿,这是什么概念?估计谁看了这篇报道也会被吓一跳。

    实际上,这家媒体略微夸大了林逸的资产,尤其林逸在金陵继承了的那部分藏书也被计算在内,这是错误的,因为林逸根本就没打算把那部分藏品据为己有。

    不管怎样,媒体都喜欢夸大其词,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新闻能够吸睛,吸引人们看下去,那么就是好新闻,至于新闻的真实性,可以“再加工”。

    相比上面的《京城日报》,在国内很有地位的《收藏》杂志,也针对林逸的故事,给予了非常详尽的报道,它们的大标题是:书中自有黄金屋---耐人寻味的“旧书大亨”!

    这家杂志直接给林逸冠上了“旧书大亨”的名头,这让林逸哭笑不得。如估计得不错,“大亨”这个词汇是二三十年代上海滩对那些有钱有实力人的尊称,比如说“上海滩三大亨”黄杜张,又比如说澳门的“赌场大亨”何鸿燊,自己何德何能,竟然也被冠以这样的头衔。

    不过这家杂志对林逸的介绍和评价却是最中肯的,没像其它媒体那样添油加醋,或者大肆灌水。这家杂志社的人,直接跑去了南都和金陵等地,实地考察了林逸的捡漏故事和旧书收藏历程。可以说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做了这篇文章。在南都,他们采访了曾经和林逸有过接触的旧书摊老板,比如说王黑子,董眼镜,以及刘三两,何仙姑等人,在南京又采访了和林逸有过交际的陆三爷等人,甚至通过打电话,托朋友,在台湾和香港也采访了和林逸打过交道的亲朋好友。可以说,这篇“旧书大亨”的文章,基本上遵照林逸的发家史,一字一句地将他的故事给诚实地讲叙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他,也让更多的人认识他。

    ……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