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会计沈月、谢小雅每天傍晚都会把当天的账目交给朱晓华过目一遍。 这日,朱晓华把两个账本加在一起,算了算,批发加上工厂自己生产,他每天的盈利达到了两千五百块钱。 两千五百块钱,在这个年代是不可想象的数字。他感觉这一切都像是在作梦,回想起数月前,他还在为舅舅黄仁的五十块钱发愁,而几个月后,他就坐拥了数不尽的财富。 《潞城晚报》知道朱晓华的工厂联盟后,专门调查了朱晓华所掌控的冰棍市场,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朱晓华每日的冰棍销量已经突破十万根。 为此他们专门采访了朱晓华,并用大字标题写着:朱晓华,潞城的冰棍之王。 采访中,记者说,潞城人所吃的冰棍,十根里有八根都是朱晓华的。 朱晓华是潞城市最大的冰棍批发商,同时还是潞城数一数二的冰棍生产商。 他创造性地发明了工厂联盟,将冰棍生产和销售结合在一起,提前实现按需生产。 最后,记者还问了朱晓华一个个人问题:“您现在已经是潞城最大的冰棍批发商了,有没有未实现的个人愿望?” “个人愿望?” 朱晓华愣了一个,显然没料到记者会问这个问题。 他想了一下,个人愿望的话,就是尽快还清家里的债务,安顿好弟弟、妹妹,然后设法回去。 不过,他当然不能告诉记者,说自己要回到三十多年后2021年去。 他说:“个人愿望的话,首先买一辆拉风的摩托车。” 记者微微一笑,显然没想到潞城的冰棍之王,原来愿望这么小,就只想要一辆摩托车。 记者说:“这个愿望应该很容易就实现了。以您现在的财富,买下十辆摩托车都不是问题。” 朱晓华谦逊地答:“十辆不行,一辆足矣。” 记者采访完,下班回报社,顺便领朱晓华去了潞城摩托车行。 车行里,一辆辆崭新的摩托车摆放在大厅里,有几名买车的人在里面东看看、西摸摸。 车行门口,不少的人在围观。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