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工地的负责人跟肖队长认识。 两人到达工地现场后,肖长队介绍朱晓华给负责人。 工人正把一捆捆的钢筋、水泥背往建筑工地,部分人手上脚上都是伤。 朱晓华数了数背钢筋的人约有六人,他们往来穿梭,一刻不停歇,可还是供不上前方施工的使用。 朱晓华问负责人:“这些背钢筋、水泥的,一天给他们多少钱?” 负责人算了算:“六名负责运送钢筋、水泥的工人,加上日常开销,加上损耗,每天差不多二十块钱。” 朱晓华看着前方堆积如山的钢筋、水泥,又问:“这些钢筋、水泥多少天运完?” 负责人搬着指头算了算,答:“至少需要一个月。” 这些堆积的钢筋需要一点点分发到各个施工点,平均每个施工点需要跑四五天。 朱晓华说:“这样下来的话,搬运完这些钢筋、水泥差不多需要花费六百块钱,外加一个月的时间。” 负责人点头:“差不多。” 朱晓华又问:“如果能有机器,在两天内搬完这些材料,并且总共只需要花费五百块钱,你愿不愿意让它干?” 负责人疑惑:“真有这样的机器,我怎么没听说过?” 朱晓华:“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把机器运过来试一试。” 负责人:“有这样的好事,我当然愿意。既节省了成本,还节省了时间。对我来说还缩短了工期。” 肖队长从旁开解,说:“真有这样的机器,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 负责人顿时来了兴趣,问:“在哪呢,如果有,我真愿意试一试。我现在这工地人手严重不足,如果有机器搬运东西,我就可以把工人们调往别的岗位。” 肖队长把他们改造收割机的事告诉了负债人。 负责人当即表示愿意一试,如果使用效果好的话,以后还可以长期合作。 双方当即一拍即合,就等着机器到位。 傍晚时分,刘老汉完成了叉车的焊接。体型庞大的收割机安装上体型庞大的叉子,看上去像一巨张牙舞爪的猛兽。 当晚,肖队长便安排人手干活。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