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马更是多次公开的拿冯年轻时跟他们胡混时的那些低三下四的姿态说事儿。 这个事儿除了能说明这个圈子的封闭和冯当年的处境,也是他们让外人不齿的一个原因——他们看人就是看出身,冯的父亲算不得什么高干,而且很小就和母亲搬出大院了。 如果你说冯是因为“会说话”、“察言观色”、“永远做末座儿”、“有眼力见儿”被你鄙视,那没得说,因为很多人就不喜欢这种曲意逢迎的人; 但是你仅仅因为他原来住在大院里,后来搬出去了,或者家长地位不如你家长高你就看不起他,是不是有点儿操蛋? 活在大清朝! 你大清早就没了! 如果你明说冯晓刚这样的为了出名、挣钱,观众想看什么就拍什么,一点儿艺术家的范儿都没有,所以鄙视他,那也尊重你的意见,可你也没少跟丫合作啊? 怎么着,你给冯写本子都是义务帮忙是怎么着? 没收钱吗? 单纯从这个角度来说,冯晓刚真的很让人佩服! 当然,《1942》跟这帮人没啥关系,这电影的原著是刘震云… 拍《1942》,冯晓刚压力很大! 这电影完全是他个人选择。 他自己事后说过,做好了票房不利的准备… 其实,当一个导演准备拍自己感兴趣的题材,他已经做好了亏钱的准备——私货这种东西就是不符合大众欢喜的。 然后呢,华宜今年大亏特亏了! 《太极》赔了一个多亿,《1942》亏不起了,不仅亏不起,还承担拉高华宜市值的任务。 那怎么办? 硬着头皮上场咯! 北京会展中心后台,待会是《1942》首映,冯晓刚在看微博,沈梦溪的微博,解释他为什么敢说二十亿盘口: “全世界的电影市场有一定的共性,市场目前最容易出票房的电影,就是特效大片和国民喜剧,追求一定思想深度的电影,很难有好的票房。”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