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章 不在意和费心的事儿-《明末之奴隶的咆哮》


    第(2/3)页

    所以,从这一切表现出来东西,表明了王国的经济政策走向。

    从经济方面说,王国现在的经济政策,就和大明南方松江等地区初步起头的资本萌芽差不多,两者的社会基本上可以进行对接。

    可是,大明南方,却是土豪、缙绅、官员们的地盘,和那个国家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那群在大明朝堂上的官员们,作为地方上豪族的代言人,做着自己的生意,垄断着市场,皇帝一收税,就是“与民争利”。

    坚决执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就是疯狂的非缙绅一系的普通农民身上收农税,然后,对着豪族们垄断的商业活动免税。

    这XX的居然叫“重农抑商”!

    在这种政策之下,偌大的个大明王朝,国库居然是空的,九边军镇的军饷不断拖欠,每年都有兵变。国中大量遭灾的时候,都没钱赈济灾民,流民起义越发的猖獗。

    直到崇祯一根腰带把自己吊死在了煤山的歪脖子树上,都没能改变这群家伙,反倒是大量的原明朝官员,摇身一变成了满清的忠臣。

    陈信很清楚,崇祯在位期间,对朝堂也是进行过清洗的,可是无论换了什么人上台,国家总是不可抑制的滑向了深渊。

    这,不是崇祯识人不明,实在是,朝堂上的儒门子弟基本上都是潜力股,在他们冒头之前,就被各地的豪族拉下了水,甚至,本来就是豪族自家的子弟,没有一只是白的。

    现在,华夏王国虽然还丝毫没有入主中原的气象,但在陈信心中,早就确定,他会君临中华大地,回到那魂牵梦绕的家乡。

    所以,如何与那群儒家门生们打交道,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总不能全部杀掉,或者全部闲置不用吧?

    大明最后动荡的几十年的人口,在后世的时候,有推算一亿三千万的,有推测一亿六千万的,也有推测一亿九千多万的,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

    只能大致的把万历年间大明拥有人口数值范围固定在1亿到2亿间,这个巨大的误差范围之内。

    毕竟,这和满清初期顺治年间时候7000万人口的数据,相差实在是太大,让人难以置信,所以,各界一直无法统一意见。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