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风宗、风元讨论的时候,风宗说到最后,不住的摇头。 “苏护刚直,乃是大商重臣不能加害? 不过他也提诗午门? 大张旗鼓的反叛朝歌……” “就算苏护再无辜,也是叛贼,大王不能妄杀重臣,但也要下诏斥责,表示惩戒? 但现在不仅不惩戒,反而不断加恩赏赐。” “这不是告诉其他诸侯? 就算反叛朝歌也没事,反叛被击败之后? 只要献上美人就能摆脱惩罚么?” “此例一开,大商从此多事了!” 风宗在青州侯的位置上坐了多年? 掌握数千万百姓的生死? 对于上位者统治臣子和百姓的手段了如指掌。 说是贤君有些过誉? 手段过人,统御有方,称为明君恰如其分。 既然是明君,又有多年的统治经验,自然能看出帝辛急着拉拢冀州厚赏苏护的一些弊端。 “大王如何行事,咱们也无法劝谏,又能如何?” 风元随口说道,他现在对大商王朝,对帝辛毫不关心。言语中也没有多少感情。 刚接触还不是帝辛的殷受时,风元对帝辛的印象很好。 当时的帝辛英明果断,行事有一股锐气,所以折服了不少臣子,东伯侯姜桓楚也下血本和他联姻,支持他登位。 但继位之后,帝辛的种种政策,就多了一股急躁的气息。 风元对他了解的越多,对他的评价就越低。 像帝辛这种帝王,原本的历史上还有两个,分别是杨广和崇祯。 帝辛的手段和能力在三人之中最强,真正历史上的殷商,覆灭的时候还处于巅峰。 纯粹是帝辛自己的内政手段不行,导致国内矛盾重重,有人勾结西岐,被西周趁虚而入。 至于杨广,和帝辛十分的相似,但他的能力和心性还不如帝辛,失败后就一蹶不振,沉溺于酒色自欺欺人。 崇祯的手段最弱,和帝辛、杨广相似的地方,是同样的刚愎自用。不一样的则是崇祯文治武功都没有,被臣子骗的团团转。 三人都是经不起失败和打击的人,也都是亡国之君。 风元还记着自己来到封神世界之前,后世还有人为三人翻案,说三人都是真正的明君,尤其是帝辛和杨广,一个收服东夷,一个开辟大运河,堪称“千古一帝”。 正是受到这些影响,风元心中下意识的对殷受有一些好感。 但现在。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