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这不封圣谁封圣? 让天下百姓都能读书,人人有书读,看似简单的五个字,可想要做到,穷尽大魏国力也做不到。 除非你让这些教书之人,不要钱白打工,一两个月或许可能,一年两年呢?这绝对不可能。 “守仁!你这个想法很好,可你做不到,一定做不到,你千万不要乱说,这要说出去了,只怕会让天下百姓空欢喜一场啊。” 顾言开口,他告知许清宵,这个想法很不错,可还是百般叮嘱许清宵,不要说出去,一定不要说出去。 说出去了,百姓狂欢,可你做不到,这辈子就毁了。 “顾大人放心。” “我肯定不会犯傻,而且即便真要推广,也不是现在。” “还有这其中也会分阶段,先免费三年,再六年,再九年,不可能直接就免费九年。” “当然,不仅仅是大魏财务问题,更大的原因不是这个。” “算了,算了,不谈不谈,这只是一个设想罢了。” 许清宵摆了摆手。 最大的问题不是银两钱财。 而是人力。 真要九年义务教育,唯一的办法,就是守仁学堂发扬光大,可以比肩大魏文宫。 门徒三千?不,许清宵要门徒三万,三十万,三百万,三千万。 让门徒去教书三年,专门成立一个部门,给予心学门徒一定银两,相当于朝廷发俸禄一般。 不会少但绝对不会多,如此一来的话,才有可能实现九年义务教育。 只是想要做到这一步,现在太早了。 甚至说早的不行。 真说出去了,的确如同顾言所说,拉足了期待感,却让百姓无比失望,所有民心全部失去。 还铸什么民心之剑,直接毁了。 故此这个说说而已,真做?给许清宵一千个胆子,他也不敢说出来。 看到许清宵不提这件事情,顾言不由放心下来。 同时将话题扯开。 “其余一些尚书,你都通知了?他们答应吗?” 顾言问道。 “恩,都答应了。” 许清宵回答道。 “都答应了?给了多少银两?” 顾言问道。 “吏部一万万两,兵部两万万两,刑部两千万两,工部两千五百万两,户部咱们自己的钱,就不给了吧,最多年底的时候,再给户部添点彩头。” 许清宵如此说道。 可这话一说,顾言脸都黑了。 “什么?吏部一万万两?兵部两万万两?” “这就算了,吏部和兵部我能接受。” “这刑部和工部都给这么多?” “糊涂啊!你糊涂啊!” “哎呀,这两个老东西,给一千万两就可以打发走了。” 顾言脸黑了,许清宵这花钱也太大手大脚了吧?就这样,怎么能将户部尚书的位置给许清宵? 吏部兵部,他没什么说的,天下官员的确嗷嗷待哺,发点银子就发点银子。 兵部也可以给点,北伐没有北伐起来,你总要犒赏三军,提拔提拔士气吧?这个咬咬牙能接受。 可问题是,刑部和工部凭什么拿这么多啊?这简直是浪费啊。 顾言是真的难受,以致于他忽略了礼部。 “顾大人,别这么抠啊,都是为大魏做事,给点就给点,总而言之一句话,大魏以后,不会穷了。” 许清宵说到这里,直接蒙上被子,也懒得理会顾言在这里唉声叹气了。 跟守财奴没什么好说的,有了银子不花,留着干嘛?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给了银子,刑部和工部干活也得劲啊,没钱不给没话说,有钱都不给,打击官员积极性。 许清宵可不愿意。 蒙上被子,许清宵取出一张天旨,用春秋笔在上面写了两个字【上朝】,紧接着放在枕头底下,等顾言走后再烧掉。 而看着蒙头睡觉的许清宵,顾言不由长长叹了口气,他想说点什么吧。 又不知道该说什么。 最终只能继续开始清算,同时心中恶狠狠道。 “张靖啊张靖,李彦龙啊李彦龙,看老夫以后不吃穷你们。” 顾言攥紧着笔,眼神之中满是怒气。 而与此同时。 礼部。 王新志已经将第三篇奏折写好。 他仔仔细细,来来回回看了几遍,确定没什么问题之后,这才满意地笑了笑。 也就在此时,有人在外出声汇报。 “王尚书,孙儒求见。” 随着声音响起,王新志立刻起身道。 “速速请进。” 下一刻,推门声响起,孙静安的身影出现在了王新志眼中。 “见过孙儒。” 王新志朝着孙静安开口,而后一拜。 “王儒客气。” 孙静安回之以礼,紧接着到也不客气,直接落坐下来。 “王儒,这是在写什么?” 一坐下来,孙静安便看到桌上的奏折,不禁好奇问道。 “哦,明日呈现给陛下的奏折。” 王新志直接回答,倒也不藏藏掖掖。 “哦?明日陛下会早朝吗?” 孙静安有些好奇问道。 “不管陛下上不上,老夫的奏折还是要写。” “只希望陛下能听老夫一劝,即可。” “对了,孙儒,您看看我写的奏折如何。” 王新志如此说道,同时将奏折递给孙静安,希望对方鉴赏鉴赏。 孙静安接过奏折,扫了几眼,不由点头赞道:“文笔犀利,言辞恰当,既有劝阻之意,又无顶撞,很不错,非常之不错。” 孙静安夸赞几声,王新志也不禁露出笑容。 只是很快,孙静安的声音响起了。 “不过这件事情,老夫总觉得......有些难办,此事恐怕与许清宵有关。” “陛下如今极其器重此人,听信谗言,就怕陛下死活不答应啊。” 孙静安略显无奈道。 然而王新志却摇了摇头道。 “不不不!” “孙儒想多了。” “今日我等出京之时,我与陈尚书,张尚书,顾尚书,李尚书,以及周尚书都谈妥了。” “我等六部尚书,必定站在同一条战线,同仇敌忾,绝对不允许陛下答应官商之道。” “除非陛下罢免我等六部尚书,否则的话,我等六人,同进退。” 王新志斩钉截铁道。 这还真不是他装哔,因为走之前,大家已经说好了,明日上朝,一起抵制陛下,坚决不允许这种事情发生。 坚决! 不允许! “甚至,武将一脉也是这般想到,绝不可能同意。” “所以此事,无非是雷声大雨点小罢了。” 王新志很是自信。 这般自信,倒是让孙静安放下心了。 “恩,既然如此的话,那就麻烦王儒等人了,明日早朝我就不上了,我最近有些事情,可能都不会上朝。” 孙静安点了点头。 “哦?孙儒有什么事?” 王新志有些好奇了。 “一件大事,具体是什么,就不能多说了。” “但等这件事情出来后,天下惧惊。” 孙静安也是无比自信,同时卖了关子。 这让王新志更加好奇了,但孙静安死活不说,让他有些难受。 一刻钟后。 王新志送走了孙静安,同时又开始写第四封奏折。 他相信自己这四封奏折一出,文武百官必然对自己刮目相看。 哎呀,一想到明日上朝,百官们无比崇敬地看着自己,王新志心情就莫名愉悦起来了。 而就如此。 一直到深夜。 随着一缕白烟从守仁学堂飘到大魏皇宫中。 一道旨意从皇宫内传出。 明日上朝。 百官进殿。 这则消息出现,最开心的不是六部官员,而是十国大才。 十国才子喜极而泣,这他娘的总算是上朝了,再拖下去,他们真的受不了了。 八月二十七日。 卯时。 大魏京都。 这一日,文武百官聚集在皇宫之外。 五部尚书,各大国公列侯的脸上都莫名带着一丝笑意,就唯独顾言看见张靖和李彦龙时,有些不太舒服。 唯独一些侍郎不清楚状况,但也没有多想。 王新志是最后一个赶来的。 他一清早想到了更好的说辞,所以又写了一封奏折,所以有些姗姗来迟。 “见过诸位尚书。” 王新志赶来,看见五部尚书后,稍稍作礼。 “见过王尚书。” 几人回礼,而王新志也缓缓来到张靖身旁道。 “张尚书,一切按计划行事吗?” 王新志问道。 听到此话,张靖不由看了一眼王新志,随后压着声音道。 “照旧。”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回答,让王新志充满着信心。 而张靖却以为是许清宵说的事情,所以给予了一个恩字。 “陛下有旨,宣百官入朝。” 下一刻,太监尖锐的声音响起。 百官纷纷入朝。 一直来到殿外。 王新志的心情莫名有些紧张起来了。 “入殿。” 太监的声音再次响起。 文武百官依次入列。 很快,又踏入宫殿之中。 王新志昂首挺胸,衣袖中的奏折,更是被他捏的死死。 大殿内。 女帝端坐龙椅之上。 她静静注视着文武百官,沉默不语。 赵婉儿站在一旁,也显得无比平静。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的声音响起,朝着女帝一拜。 “众爱卿平身。” 女帝开口。 这是很基本的开场。 随后,六部尚书开始依次汇报国家大事。 王新志倒也平静,轮到他的时候,就大致汇报了一下有些番邦外使对寿诞拖延略感到不满,但这个还好。 同时番邦外使这次合计赠送的牛羊马,还有一些特产,诸如宝石玉器,香料绸缎等等加起来差不多一千四百万两白银,回礼要回多少。 这是一个大问题。 而文武百官再听到这话之后,却不由皱紧眉头。 番邦外使历来送礼,加起来不过一二百万两银子,所以大魏基本上是翻十倍或者是五倍奉还,彰显国力。 现在居然送一千四百万两白银的东西。 这让大魏怎么回礼啊? 十倍是不可能的,那就是一万万两。 五倍也不可能啊,七千万两,谁给得起? 三倍差不多,可还是肉疼啊。 一倍的话,就有些少了。 “往些年都是一二百万两,怎么今年如此之多?” 顾言的声音响起,他询问王新志。 “顾尚书,今年是新朝第一年,也是陛下登基第一年,元始之年,所以各地番邦来使认为,应该准备厚礼。” “这一点,我也没有办法。”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