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三国灭了!清点资源!满朝震惊!顾言傻眼!-《大魏读书人》


    第(2/3)页

    一个时辰后。

    大魏王朝。

    文华殿内。

    当射阳侯,广阳侯,临阳侯,三位侯爷的天旨送来时,整个大殿都不由将目光看去了。

    他们还不知道战况如何,如今三位侯爷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将天旨烧来,引得他们好奇。

    三位侯爷皆然清点好了伤亡,所以一同时间传来情报。

    “启!突良国已被大魏第二军拿下,我军二十万,两千战死,六千重伤,杀敌五万,降军二十万,大捷!”

    “启!阿木塔国已被大魏第二军拿下,我军二十万人,七千战死,一万四重伤,杀敌十二万,降军四十万,大捷!”

    “启!唐国已被大魏第二军拿下,我军四十万人,一千五百战死,两千重伤,歼敌九万,降军七十万,大捷!”

    这是三位侯爷传来的消息。

    突良国兵力不足,麒麟军轻而易举拿下,只付出了两千人的死,以及六千人重伤,拿下国都,自然重伤存活率大大提升,毕竟可以安心修养,最多折损一成。

    阿木塔国力比较雄厚,唐国三十万支援,再加上突良的援助,以及阿木塔本身的兵力,抵挡了一段时间,一直被歼十二万,这才投降老实,不过大魏也付出七千将士。

    最后的便是唐国,唐国兵力最为雄厚,可输的最惨,大魏只付出了一千五百的兵力,重伤几乎可以无视。

    这已经不是大捷了,而是全面碾压啊。

    算上之前战死的士兵,合计五万左右,算上重伤致死率等等,六万余人,平定三国。

    九十万大军,连十分之一的伤亡都没有,却拿下了固若金汤的唐国,阿木塔,突良。

    这......简直是不可思议。

    文华殿内。

    诸位国公王侯,再看到这天旨内容后,一个个目瞪口呆。

    六部尚书们,再看到这天旨内容后,也是一个个鸦雀无声。

    大魏麒麟军,是大魏最强的战力之一,如果是硬碰硬的话,九十万对敌两百万多万,付出六万代价,的的确确算不上大获全胜。

    可问题是,大魏是攻城军啊,大部分死的战士,全部死于攻城,如果不是攻城的原因。

    怎可能会死?

    可文武百官震撼的,并非是战果,而是许清宵的谋略。

    “守仁,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为何麒麟军兵分三路的情况之下,能在一夜之间,拿下三国?”

    有列侯实在是想不明白,前面打了三四天了,连起码的攻城都做不到,可一夜之间,许清宵便破了三国城门,而且还以碾压方式,占领了三国。

    这太不可思议了。

    这位列侯询问,众人也不由齐齐看向许清宵,眼神中充满着好奇。

    感受到众人好奇的目光,许清宵也不卖关子,如今三国已然拿下,许清宵不由长长松了口气。

    “诸位大人。”

    “此战,在许某眼中,并非是攻城之战。”

    “而是攻心之战。”

    “蕃国杀降,是许某有意为之,其目的就是让他们团结一致。”

    “强国团结,的确可以强强联手,但以司龙族为首,当日要弹劾许某之时,为壮大声势,拉来许多小国。”

    “强国之间的团结,无非就是有共同利益,可那些小国却没有任何利益,甚至很有可能被这些大国盯上。”

    “从而沦为送死先锋军。”

    “许某抓住这点,备战唐国之时,便已经让人密信这些小国,在强国面前,大魏的招安,如同示弱,可在弱国眼中,大魏的招安,则是拉拢。”

    “再者他们十分清楚在这场战役中,他们无法捞到好处,但跟随我大魏,必有天大的好处,故此他们无条件加入我大魏阵营。”

    “而在今日之战,他们只需要在关键时刻打开国门,让我军入内,而以我大魏麒麟军之威,杀尔如杀鸡般。”

    许清宵语气淡然,可言语之中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傲然。

    他稍稍解释。

    但大殿内的文武百官,却听的如痴如醉,神色震撼。

    过了良久,兵部尚书周严的声音响起了。

    “好一招以小制大,好一招以小制大啊,守仁,你当真不愧是天生的兵家。”

    “听君一席话,老夫感觉当这兵部尚书,简直是丢人现眼啊。”

    周严夸赞许清宵,同时显得无比惭愧。

    “我等行兵作战,所有心思与目光,全部聚集在后勤,战场,兵阵之上,可守仁你却将目光落在人心之上。”

    “好,好,好啊,守仁,你今日之战,只怕要封神啊,为我等兵家,实实在在上了一堂课。”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以小制大,化腐朽为神奇,老夫敬佩!请受老夫一拜。”

    安国公在这一刻,彻底明白许清宵是在做什么了。

    他不是攻城。

    而是攻心。

    傻乎乎的攻城,只是送死,麒麟军又不能拖,在这种情势之下,许清宵的目光,放在了人心上,而不是放在战局上。

    这个理解能力,的的确确胜他们一筹。

    “怪不得许大人没有第一时间部署后勤,原来是这般,许大人您是不是早就认定,麒麟军会在五日内攻下三国。”

    “所以后勤之事,完全无需担心,直接入驻国都即可,自信,自信,许大人,你这份自信,本侯佩服,本侯佩服啊。”

    有列侯如此感慨,许清宵前面两战,都没有围绕后勤干活,说实话大家是想提醒两句的。

    可又不敢开口,怕真开口了,招惹许清宵不开心。

    却不曾想到的是,许清宵不是不在乎后勤,而是许清宵已经将诸国当做自己的后勤了。

    “诸位过誉了。”

    “许某不过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罢了。”

    “此乃知行合一。”

    许清宵淡然开口。

    他这句话还真不是乱说。

    知行合一,非要往深处去解释,十万个人眼中有十万个不同的理解意思,但用最简单的理解方式,就只有一种。

    知道了,就去做。

    不管任何事情,你知道了,就立刻去做。

    知道了,这个事情麻烦在哪里。

    就想办法去解决这个办法。

    用最简单的思维,去完成最不可思议的事情。

    人这一生最可怕的无非就是。

    不知道!

    不去做!

    而在许清宵心中,知行合一讲述的道理,就是这个。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清宵在杀降的时候,就已经算计好了这一切。

    杀降的目的,就是为了第二战的胜利。

    当越拉越多的文武百官理解之后,震撼不由袭来,他们真的没想到,许清宵竟然未雨绸缪到这个地步。

    第一战,就想好了第二战如何胜利。

    “现在看来,将蓬儒押进去,是对的。”

    “只可惜,没有将张宁斩了。”

    陈正儒理解后,他不由感慨一声。

    如若说,许清宵之前杀降,只是为了弘扬大魏国威,那么大魏文宫喷几句,倒也没什么问题,无非是在这个节骨眼上骂有些不太好。

    可随着许清宵如此解释之后,大家彻底明白了,许清宵为何杀降了。

    陈正儒更是愈发觉得将蓬儒扣押是对的,甚至后悔没有直接杀了张宁。

    这番话引来众人附和。

    不过就在此时,许清宵的目光看向户部尚书道。

    “顾尚书,让户部最近准备,要忙起来了。”

    许清宵如此开口。

    听到此话,顾言先是微微皱眉,但很快理解许清宵这番话的意思了。

    将三国攻下来了,接下来就是要收纳财物了,不过顾言神色还算比较镇定,打下三国是好事啊,但身为大魏户部尚书,他又不是没见过大风大浪。

    尤其是经过蕃国这一遭,顾言感觉自己已经彻底蜕变了,最起码不至于听到个七八万万两白银就鬼叫鬼叫的。

    “好,守仁你放心。”

    顾言点了点头,显得平静。

    而许清宵没有多说,而是将目光落在了第三关上面。

    第一关是蕃国之战,属于试探战。

    第二关是唐国之战,属于守城战。

    第三关是西北之战,这个就是消耗战了,而且还是那种你不想消耗都不行的。

    第四关是硬仗,真正的硬仗。

    许清宵对于第三关并不在乎什么。

    现在唐国,突良,阿木塔,以及蕃国都被大魏控制下来了,形成了一个大本营,一旦进攻节奏被打断,完全可以回到大本营好生休养整顿。

    大魏已经拥有了打持久战的资本了。

    异域诸国都是相邻,再远远不过五千里,拿下但唐国,阿木塔,突良,以及蕃国之后,像粮草运输,伤兵休养,完完全全不成问题,比扎营要好百倍。

    这样做的意义很简单,各地藩王就别想起兵造反了。

    当然对于藩王,许清宵可不会放过,他接下来就要对藩王下手了。

    虎视眈眈盯着大魏是吧?想乘火打劫是吧?

    没问题,过几天就能让你们开心开心了。

    抛开这些杂乱想法。

    对于第三关,许清宵并不是很在乎,因为他已经笃定好了主意。

    最多拖延七日。

    许清宵真正的目光,是第四关。

    陈国之战。

    陈国七十二府,横竖而落,是先天的防御府城,而且据说每一座府城之下,都有三条密道,可以运粮运兵。

    而唐国之战,其中细节只怕已经传到了司龙部落之中了,陈国也必然会严加防范。

    坚决杜绝犯错,如此一来的话,面对陈国七十二府,就必须要硬刚了。

    并且陈国这个国家也极其特殊,异族与中原共同生存,民风彪悍,而且陈国也是十国之中,位居前三。

    最主要的是,大魏与陈国有一段恩怨,北伐之前,陈国遇大荒,大魏不计其数援助粮食于陈国。

    等陈国未来好转,再还于大魏。

    却不曾想的是,等饥荒渡过,陈国翻脸不认人,死活不愿拿出粮食赔偿。

    而且不是皇室不愿拿出,而是民间百姓不愿拿出,他们认为大魏乃上国之上,昌荣繁盛,既然援助了,为何又要偿还?

    当朝太子冒着大不韪,许诺大魏定会偿还粮食,结果这名太子,被万民唾骂,最终自尽皇宫,虽然里面肯定有其他猫腻。

    但可以得知的是,陈国仇视大魏,极其仇视大魏。

    甚至北伐之时,有大军粮草被毁,故此前往陈国,希望陈国给予粮草,等后勤粮草到了,必会偿还。

    然而陈国袖手旁观,甚至有些百姓更是将当年大魏赠送的粮食,当众喂狗,也不给大魏军一颗。

    这件事情当时闹得极大,本来大魏已经打算要收拾陈国的,可没想到北伐失败,大败而归,所以这些年也就没有找陈国麻烦了。

    这一次,发生了这种事情,陈国可谓是最积极的国家,仅次于司龙国。

    所以许清宵明白,陈国仇视大魏,极其仇视大魏。

    这场仗,必然是血流成河。

    只不过,即便是血流成河,这场仗也要打。

    而且要狠狠的打。

    只不过,怎么打又是一回事了。

    就如此。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

    当唐国,阿木塔,突良溃败消息彻底传开后,各地的反应截然不同。

    首先是大魏上下,民间百姓一片欢呼和振奋喜悦,一天破三国,这简直是神威啊。

    而大魏各地藩王就有些震惊了,实在想不明白,唐国是怎么被灭的?

    就算是一头猪,带着接近百万大军,也能死守一个月吧?

    怎么一天被占了?

    但当他们知道其中细节之后,所有藩王瞬间傻眼了。

    过了良久,他们喃喃着一句话。

    “许清宵,当真恐怖。”

    甚至有不少藩王心中开始思量了,到底......造反还是不造反。

    而大魏内部的反应,还是属于正常的。

    司龙国。

    王宫内。

    当战报出现,整个王宫彻底安静的没有一点声音了。

    司龙王愣在原地,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