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侯爷,陈正儒陈大人来了。” 伴随着杨虎的声音响起。 许清宵回过神来了。 “陈尚书?” 许清宵有些好奇了,不过还是朝着外面走去,迎接陈正儒。 侯府大堂。 陈正儒静静坐在堂内,不知思考什么。 待许清宵出现后,陈正儒顿时起身了。 “守仁啊。” “今年科举试题,你准备的如何了?” “考生们基本上都到了,明日就要开始科举了,你试题要尽快给我啊。” 陈正儒开口,先说出这第一件事情。。 只是这话一说,许清宵有点小懵了。 “试题?” 啥子试题? 许清宵这段时间压根就没想过科举的事情,他知道有这么一回事,但暂时没有放在心上。 陈正儒突然一下子询问自己,让许清宵着实有些小懵啊。 嘶。 刹那间,陈正儒忍不住倒抽口一口冷气,望着许清宵道。 “守仁,你可别跟老夫玩笑,你不会没有想好试题吧?” 陈正儒看向许清宵,眼神之中充满着不可置信。 此话一说,许清宵顿时摇了摇头,当场否决。 “陈尚书,科举之事,我怎敢忘记。” “已经准备好了。” 许清宵给予回答,先不管有没有准备,反正不能说没有,不然就得背锅。 “行,那你写给老夫,老夫亲自送到贡院内。” 陈正儒开口,目光当中满是不信,非要许清宵写出来再说。 “试题怎可能直接写出来,明日我会去贡院。” “陈尚书,还有其他什么别的事情吗?” 许清宵直接打个哈哈,倒不是临时编不出,而是不想随意乱来,毕竟这是科举,大魏新朝第一次科举。 怎么说也得正儿八经对付一下吧。 听到许清宵这般开口,陈正儒实在是有些怀疑啊,但想到许清宵再怎么样,也不可能拿科举开玩笑,所以陈正儒不禁开口道。 “聚贤馆和天工阁已经建造好了,六部也都安置了官员在其中,选拔人才,并且各郡也在建造分馆。” “老夫已经让户部拨款,人才选拔所需要之费用,也不是一笔小的开支。” “工部如今也在大力发展利良田之事,对了,有人做出了一件这样的东西,是南平府包家县人,守仁,你看看。” 陈正儒说出第二件事情,关于聚贤馆和天工阁的事情。 与此同时,陈正儒转身拿起桌上一张宣纸,上面画着一些东西,递交给许清宵。 只是一眼,许清宵不由惊讶了。 “耕器?” 许清宵一眼就看出这是什么东西了,图纸上是一个牛形木器,一看就知道,是用来耕地之物。 “恩,这是耕器,这东西目前在工部,有一些作用,但作用不是很大,工部巧匠进行修改,更加方便简单,而且效果特别好,用齿轮运转,只要人稍稍用力,这耕器便能轻松犁地。” “用来开荒最为极好。” 陈正儒如此说道,而许清宵则认认真真地观摩。 过了许久,许清宵让人取来毛笔,随后照着这耕器进行一些改良,其实主要还是力学问题,器物没问题,但有些地方改良一下就好。 微妙的改动,可以使工器更加方便,使用之人也更加省力,这才是器的作用。 前前后后许清宵改动了七处,一旁的陈正儒对工匠机械不是很懂,但也能看明白一点。 实在看不懂,一句许清宵万古就完事了。 “陈大人,将此物给予工部,好好研究,这东西作用很大,若是做好了,可胜过耕牛,对大魏发展,极好。” 许清宵认真说道。 耕种器物这种东西,不要说达到与耕牛一模一样的能力,哪怕是一半都不得了,毕竟耕牛也是需要休息的,但器物不需要。 而且耕牛价格昂贵,即便是大魏现在有钱,也做不到每家每户一个,不仅仅是银两问题,数量就这么多。 大魏有多少荒田?又有多少农民百姓?一家一个肯定是做不到的。 “恩。” 陈正儒接过图纸,而后点了点头,他也明白此物的重要性,特意过来让许清宵观看,就是听听许清宵的意思。 “陈大人,发明此物之人,应当赏官职,赐千两,聚贤馆与天工阁发布公告,昭告天下。” 许清宵又加了一句,不过他不是吩咐的口气,而是提议。 “这个吏部已经着手处理了。” 陈正儒也点了点头,同时陈正儒说起第三件事情。 “守仁,你师父还在吗?” 陈正儒询问道。 “已经不在了,有事离开,不过还在京都内。” 许清宵给予回答,同时也有些好奇,不知道陈正儒好端端询问这个作甚? “明白了,守仁,待科举结束后,你应当快点去大魏文宫,认真阅看圣人手册。” “这东西价值不凡,尤其对现在的你来说,更是意义非凡,有成圣的契机。” “大魏文宫随时可能会脱离,一旦脱离了,想来这些东西他们也会带走。” 陈正儒出声,提醒许清宵等科举结束之后,去大魏文宫看一看圣册,毕竟许清宵的下一步,就是成圣了。 听到这话,许清宵点了点头,不过大堂内无人,许清宵请陈正儒落座,紧接着神色严肃道。 “陈尚书,大魏文宫脱离,谁会走,谁会留?” 有一品在,许清宵也相信大魏文宫不可能这么快就敢走,原本以为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可现在许清宵觉得这一年内他们都走不动了。 真敢走,以吴铭的手段,也真敢杀。 不过许清宵还是要问一问,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听到许清宵之言,陈正儒稍稍沉默,看到陈正儒沉默了,许清宵立刻出声道。 “如若不好说的话,也无妨。” 许清宵开口,毕竟陈正儒终究是大魏文宫的人,有些事情不说,也实属正常。 只是陈正儒摇了摇头道。 “守仁,你想多了。” “此事也没有什么好说不好说,老夫虽然是文宫大儒,可自从老夫立言之后,大魏文宫就已经将老夫边缘化了。” 陈正儒给予回答,他并不是不好说,而是在思考。 这话一说,许清宵相信,君子立言,代表着自己的立心,陈正儒立言,是大魏国泰民安,但也正是因为这个立言,陈正儒才能成为丞相。 大魏的丞相。 否则的话,文武百官当中,凭什么陈正儒能成为大魏丞相?若说手段,百官当中比陈正儒手段要强的难道没有?若说地位,大魏文宫难道就没有大儒了? 说来说去,陈正儒之所以是最佳人选,是因为陈正儒既不是皇帝这方的,也不是百官这一方,更不是大魏文宫这一方,他站在大魏王朝这一方。 许清宵心念大魏百姓,天下苍生,而陈正儒心念的是国家,自然他能成为丞相,但同样的女帝防着他,大魏文宫防着他,百官也防着他。 也就许清宵可以不用防着他,因为理论上两人的理念一致,算是志同道合。 “不过,大魏文宫虽然将老夫驱逐在外,但老夫在大魏文宫内,还是有很多消息瞒不过老夫的。” “大魏文宫这一次是铁了心要脱离,到时候真正能留下来的人,抛开别有用心,剩下不超过五位大儒,至于天地大儒,只怕就只有荀儒一个了。” 陈正儒给予回答,这是他的猜想。 “不超过五个大儒,天地大儒只剩下荀儒。” 这个消息让许清宵有些沉默,大魏文宫内,大儒也不多,平常来说三四十位大儒,毕竟大部分的大儒,都是分散在天下,传道受业也好。 感悟人生也罢,不可能一直待在大魏文宫,除了每年的一些节日会来,亦或者是大典之日,基本上也就是这个数量。 但陈正儒的意思很明确,大魏文宫要是离开,那么这些大儒就更不会回来了。 或许偶尔会回来探亲,但也只是探亲,与大魏王朝注定渐行渐远。 “有一品在,他们还会脱离吗?” 许清宵继续问道。 可此话一说,陈正儒不由长长叹了口气道。 “正是因为有一品出面了,大魏文宫只怕更快脱离。” “守仁,大魏文宫脱离的事情,已经成了定局,谁来了也没用,你师父有能力去杀,可光靠杀能解决问题吗?” “再者,守仁,你一定要劝说你师父,不是不可以杀,而是杀的越多,对你师父来说,也有大麻烦。” “一品杀儒,不会遭受天地惩罚,但人世间的阳力减少,阴力增加,用佛家的话来说,阴力滋生出来的妖魔,为祸人间,这些灾祸业力,都会算到你师父头上。” “但真正可怕的不是这个,而是读书人的心气,用武力镇压不是不行,只是单纯用武力镇压,到最后一定会走到一个不可逆转的局势。” “朱圣一脉,为何能成为天下读书人之首,是有原因的,绝对不是表面看起来如此简单。” “那日,一品前辈羞辱半圣,更是让文宫染血,守仁,你当真不会以为文宫没有手段抵抗?” “一品前辈是在试探,老夫甚至认为,这位前辈也没有想到文宫会不抵抗。” “可越是不抵抗,意味着大魏文宫脱离的决心越大,而且大魏文宫图谋的事情,也越恐怖。” “或许,当真会酿出天大的灾祸来啊。” 陈正儒给予回答,告诉了许清宵一个真相,当日吴铭使得文宫染血,虽然霸气,也虽然令人感到畅快,也显得文宫无能。 可实际上并非是文宫无能,只是文宫不想因为这件事情,而真正动用大杀器。 “一品天威之下,文宫还有什么大杀器?” 许清宵有些不解了,一品的实力,毁天灭地,文宫还有什么大杀器? “天下读书人之力。” “胜过一切。” “这是伟力,配合圣意,再配合文宫圣器,一品来了,也能无惧,守仁,你自己想想啊,古往今来,一品武者穷出不断,至少一个时代总会有一些。” “可圣人一个时代出现过一个吗?五百年前,是朱圣,你可知朱圣之前的圣人,相隔了多长时间吗?整整八千年啊,八千五百年前人族第四位圣人诞生。” “八千年后,也就是五百年前,人族第五位圣人诞生,你认为儒道会不强吗?” “只是儒道的强大,并非呈现在个人身上,而是在天下读书人身上。” “一品前辈杀几个天地大儒,十几个大儒,不会有什么影响,可如若他将文宫所有读书人全部杀光,你觉得会没有影响吗?” “只是这些影响他能承受得住罢了,但杀光了大魏文宫的读书人,难道朱圣一脉就没有其他读书人了吗?” 陈正儒一番话,说出了事实。 许清宵其实心里也清楚,大魏文宫不可能这么无能的,而且文圣也绝对不可能那么弱的,动辄几百年上千年才有可能出一位的圣人。 凌驾一切体系之上的文圣,怎可能那么简单,当然吴铭也没有说错,因为按照战斗能力,圣人的确不如他。 无非是,能杀和不能杀,以及杀的了和杀不了罢了。 “他们隐忍,宁可文宫染血,也不出手制止,为的就是想要让大魏文宫脱离.......,这帮人当真是意志坚定啊。” 许清宵不免有些感慨,如此说道。 “不。” “不是意志坚定,而是利益太大了,守仁,你师父应当与你说过大魏文宫脱离的真正目的吧?” 陈正儒问道。 “恩,说过。” 许清宵点了点头。 “成圣,是天下读书人的梦想,而大魏文宫的目的,不仅仅只是造圣这么简单,而是造就无上圣人。” “如若成功了,儒道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至于是什么改变,老夫也不清楚,但隐约听到的消息就是,从此以后,儒道将会是真正第一体系,任何体系都比不过儒道。” “用他们的意思来形容,未来的儒道,会出现十品读书人,斩九品武者的现象。”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