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原来是这样啊? 子贡一下子就觉得难度不大了。 同时,他还马上明白智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安排。 智氏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进入尾声,第二个五年计划就是开掘一条从大陆泽到“邯郸”的水利工程。 恰好吴国要开掘运河,派人过去汲取经验绝对有必要! 子贡也走了,他不需要挑选人手,要做的事情是先联系上在吴国的师兄弟,先把人脉那一部分给安排妥当,再带上智氏这边的人过去。 打从心里来说,智瑶认可了吴国的牛逼。 现在吴国也是年年用兵,今年打这个诸侯,明年又去招惹那个诸侯,还有余力启动挖掘运河的大工程。 这一天,智申外出回家,第一时间召唤智瑶,说道:“明岁出兵伐宋。” 智瑶没有什么特别的反应。 那是大趋势下的需要,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反对而有所改变,并且智氏也不想在一片群涌汹汹的潮流下去当那个出头鸟。 智申继续往下说道:“起兵三‘军’,不足额而征。” 懂了。 出动三个军团,只是每一个军团都是未满编的状态,要的就是恫吓宋国,不是要真的血拼。 智瑶在安静的听着。 根据各个“卿”的述求,每一个卿位家族出动一个“师”的兵力,一个军团需要有两个满编制的“师”,安排好相应的预备兵力,真的爆发大战就要及时向战场开拔。 智申说道:“郑出兵二‘军’,鲁一‘军’,卫二‘师’,薛二‘卒’,滕二‘卒’。” 这是晋国将会要求会盟列国出动的兵力。 周制下的一个军团是一万两千五百人,一个“师”为两千五百人。 那么,跟智瑶事先估测的差不多。 木已成舟,对吧? 其实哪怕这一波最终没有打起来,对晋国的好处并没有多少,相反是逼着宋国向吴国靠拢。 “当下晋国很难,不能无视宋国吞并曹国,又想要避免宋国靠拢向吴国,看看有哪个谁能站出来将事情办成了。”智瑶倒是有点想法,问题是一点都不想出头。 曾经的士燮说得很对,晋国需要敌人,还是能造成足够威胁的敌人,才能够保证国内的团结。 智氏很需要时间,外部有强敌能减少内耗,避免猛然间突然来那么一下。 所以了,智瑶不会在目前有那么多存在感,好好谋划更久远的未来也就是啦。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