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1 落日余晖-《实力不允许我低调》


    第(2/3)页

    而对于汽车智能控制程序的工程师而言,其实他们的工作性质是一样的。

    他们首先要捕捉到驾驶员的痛点,然后根据驾驶员的反馈,来重新设计并且解决问题。

    而对于欧洲这些老牌车企而言,他们是不具备这样互联网思维的。

    在传统燃油车时代,他们的设计理念就是。

    老子设计什么样的车,你们消费者就买什么样的车,然后你们调整你们自己的驾驶习惯来适应老子的车。

    你们想要老子为你们做出调整?

    呵呵,那倒也不是不可能,不过你们要等到三五年之后的中期改款啦。

    或者等到我们出一款全新的换代车型的时候啦。

    这也正是欧洲老牌车企在设计电动车和混动新能源车时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

    他们根本谈不上灵活,甚至还有些保守固执。

    所以他们的电控系统,真的说做的只能用差强人意来形容。

    以前宝马有某款5系混动车型,那车可以说把车主们坑的是欲仙欲死。

    一大帮为了牌子去买车的傻叉,以为宝马的混动车,怎么不得比国内那些互联网造车新势力要靠谱哇?

    结果呢,买了一年,就各种问题百出。

    车载电脑卡顿死机,频繁出现,甚至有的是开着车呢,就突然黑屏了。

    还有就是充电时因为充电不均,会引起自燃……

    然后就是刚刚过了一年质保期,电池就直接坏掉,然后换一个电池和总成,要花十几万。

    要知道整车买来才三十几万……

    最后很多车主,只能把这车当成燃油车来开,结果背着几百斤的电池和电机,那油耗自然是相当感人的。

    那次之后,很多车主是再也不迷信什么BBA和大众了。

    至于那款5系的第一批车主,则是分成了两批。

    有钱的就直接把车贱价处理,然后换一辆未来,或者里程来享受互联网高端电动车。

    至于没钱的,就只能硬着头皮硬抗,为当年的爱慕虚荣买单…

    也正是因为这批车主的加入,才能让国内那三大互联网造车新势力,每个月都有超过四千的成交量。

    也正是因为有宝马哪款车型的前车之鉴,所以才让国内的消费者对这些洋品牌在新能源领域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确实这些欧美车企,在传统燃油车方面,可能确实有他们的技术优势。

    可一旦切换到混动或者是电动的新能源赛道上,他们就不足为虑了。

    而且甭管是特娘的宝马,还是奔驰,你说这帮丧良心的。

    推出一款电动车,无论是哪方面的性能,都没比国内的新能源车高到哪里去。

    甚至你就说电动车的一个重要因素,续航里程方面,他们都干不过BYD或者是那三大互联网造车新势力。

    可他们居然有脸,敢把自己的车买到四十万起步,一百万封顶。

    你说是谁给了他们的勇气?

    要知道电动车赛道里,大家都是同一起点起步。

    他们在想拿以前哪种豪车的架子,可根本是没人会给他们面子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