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充分准备-《重生抗战之军工强国》

    (感谢书友“st201122”、“书拙”、“天苍野”的慷慨打赏,顺便提前求下明天的推荐票,周一很重要的说^_^)

    但胡卫东既然知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自然不会犯下同样的错误,但是他也深知冀东根据地将来处境的艰难,因此根据地的领导者非大智大勇不能胜任,可是考虑到这里的巨大危险,胡卫东又不舍得将军中大将放在这里,万一不幸牺牲了,他哭都来不及,而且领导干部名气太大、地位太高,必然会令鬼子过早地注意这里,反而不利于冀东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因此胡卫东认为,建立冀东根据地固然重要,但最多只能派一个团级干部,这个人必须有勇有谋,还得擅于做群众工作,他想了一会儿,发现此前曾被他长时间冷落的杨文翰居然是最适合的人选

    光论游击战的水平,杨文翰在整个红军之中都很可能要排进前十,在红八军团之中更能排进前三,而政工出身的他做起群众工作来自然也不在话下,同时此人警觉性很强,又有较强的人格魅力,这在艰苦的环境下对于维持部队的凝聚力十分重要。另外,将他留下还有一个顺带的好处,杨文翰对老蒋与国民党可是切齿痛恨的,将来红军抗日改编之后这家伙成为“摩擦专家”的可能性不小,将其丢在届时只有日伪军、没有**的冀东,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胡卫东也不好意思将人往冀东一丢就不管了,虽然借鉴了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胡卫东并没拨给杨文翰多少战斗部队(注1),但却一下子派给他五百多个足以胜任连级以下军事指挥员或者政工干部的抗大(书中太原会师后豫西苏区的两大军校都并入了红军大学,红军大学也较历史上更早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毕业生,即便以后杨文翰真能拉起十万大军,也不必担心没有足够的中低级军官了,此外再加上一营翰等派往冀东的干部听后怨气顿消,而胡卫东所说的“武器不是越先进越好,只有适合自己的武器,才是最好的。”更是从此铭刻于心,再加上胡卫东还派给他们一个总共8人的军工小组,以帮助他们维修枪炮和复装子弹,就更是让这些干部欣喜不已。

    同时,为了让杨文翰的冀东**团更快地站稳脚跟,胡卫东还让深入冀东平原的挺进师顶着鬼子飞机的空袭多逗留了十余天,将所谓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彻底摧毁,这样杨文翰等人就可以迅速化整为零散入广阔的冀东农村扎下根来

    注1:由于冀东地狭人稠,消息很难保密,因此历史上几乎每支进入冀东的八路军大部队都会立即遭到日军的重点关照,而他们新来乍到不了解当地情况,一旦被盯上就很难摆脱,结果往往损失惨重,最终疲于应付敌人的扫荡,根本没时间发展根据地,前后加起来损失了几万八路军。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后来八路军方面就只派干部前往冀东,这样目标小不易引来鬼子大部队,而兵员都由当地征召,他们熟悉冀东的实际情况,跟鬼子打起游击来要得心应手得多,冀东根据地才终于在鬼子眼皮底下发展了起来,等敌人重视起来的时候,已经没能力扑灭这燎原的烈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