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蓝玉这边,也是起了个大早。当然,他起早了是习惯,并不是刻意的。领着他的手下,先一步到达校场。 张一凡听了,指着那门虎蹲炮的某个部位说道:“还有,你这个引火发炮,不用这样撒着火药粉,能不能弄成一根线一样,里面包着火药,这样点火是不是更方便?” “就这?”张一凡看着朱棣塞到他手里的碗,顿时无语了。 “……” 朱元璋虽然心知肚明,却假装不知道,当即便同意了。 站在五百军士的前面,都不用回头去整队,身后的手下,一个个表情严肃,全都站得非常整齐,宛如一个人一般,散发出一股萧杀之气。 最后,很多人都是诧异地盯着蓝玉,显然是知道了原来蓝玉比他们之前想得还要厉害。 他作为军中宿将,一下就知道,驸马提出的这个导火索,很可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比如改进了火门枪,以后火门枪说不定不需要两个人操作,对于军队战力,又会是非常大的提高。 那是皇帝的座位! 没错,在蓝玉的想法中,也只有朱元璋有这个能力这么帮他儿子。不管是让哪位名将编出一套多兵种配合的阵法,又或者干脆是朱元璋本人编出来的阵法,都是很有可能的。 也就是宰相胡惟庸,有些狐疑,想到了这方面。 这是一种示威,无声无息,却能让皇权声势大振,压着这些国公名将不敢有任何异心!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胡惟庸心中有点苦涩,敢情事前自己想着法子要让文武百官都来看这场比试,岂不是落了皇帝的下怀? “你们怕是不知道,我曾听陛下曾经有说过,军中将领,论勇猛,第一当属开平王,第二便是颍川侯,第三便是他了。” 可是,才三个月的时间,那燕王能把复杂的多兵种配合阵法练好了? 说真的,蓝玉还是有些怀疑的。 有御史上奏,说这次比试乃是难得一见的盛事,是大明新旧交替之战,可令文武百官一起观战,以示皇帝之重视和公正。 “你这不是白说了么,这可是天子近卫中挑选出来的五百人,能不是精锐?” 那么问题来了,凭什么这个才十六岁的燕王,就能想出最佳兵种组合并且训练出师? 他以前的时候,可只是在中都讲武练兵而已,根本不可能具备自创阵法的能力,特别还是最难的多兵种配合阵法! 想着这些,蓝玉不由得转头看向点将台上还空着的那个位置。 “你们说这个没意思,我就想问下,那是什么兵刃,怎么没见过?” 但是,对于当事人之一的张一凡,却是苦逼了。 这支队伍一亮相,顿时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对他们来说,不管你在外面怎么样,要想得到他们真正的认可,就只有赢得他们的心。 随着比试时间的到来,京师上下,在有心人的推动之下,都开始关注这场比试了。 “那可不,就我所知道的几个事情,我说给你听……” 要知道,这个时候,从大明的西南、西部、西部、北部、东北等地,全还是前元控制着,并且兵力雄厚,万一在这些国公名将不在的时候打进来怎么办? 胡惟庸也是今天一早去紫禁城等皇帝一起过来的时候,才发现这几位国公到京师的。 行吧,吃就吃了,咱又不挑食,不就是和将士们同吃同住嘛! 甚至有眼尖的人,还看出魏国公等人,似乎有些疲惫,指不定是快马赶回的。 …………………… 蓝玉正在想着时,忽然,就听到有动静传来,转头一看,却是皇帝领着一班文武重臣到了。更让他震惊的是,有些原本在外面领军的开国名将,竟然也来了。 至于目前来看,那燕王的手下也是一幅精锐的模样,队伍整齐,行进中丝毫不乱。可是,对于这些,蓝玉更多的是把这个归功于这些军士原本就是从天子近卫中挑选出来的原因。 包括常遇春对他的评价,朱元璋对他的评价,以及他的大小战事,都被翻出来说了。 “哦,好像是哦!”张一凡了,打了个哈欠,想起来了。 可是,这些国公名将在看着,蓝玉有什么本事能让他们看不出来他故意输掉的情况? 如果能看出来,那么朱元璋这么做,就是弄巧成拙,反而有损皇权威信!如此大动干戈地急召边疆主帅回京师,更是让人难以想象了! 想着这些,胡惟庸的脑子糊涂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这位开国皇帝的葫芦里到底在卖什么药? 其实,不止是他了。就连这几位快马刚回来的国公,这时候也是一头雾水的。比如说徐达,他镇守山西和北平一线,所要面对的敌人,多达二十多万,盘踞关外和辽东一带。 虽然说,他按照皇帝的意思,出了奇招,应该能让鞑虏乱上一阵。可毕竟敌人很强大,让他急忙赶回来,却又没什么事情,只是看一场女婿的比试?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