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懒政-《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1/3)页
第132章 懒政
很快,这份厚厚的奏章,便又到了朱元璋手里。
他打开一看,顿时也是愣了下。
就见奏章里面,有标题,简介,甚至还有页码等等,真得和一本书差不多。
字体一看就知道,还是镜静写得。但是,内容,也就是表述方式,完全就是张一凡的风格。
大白话,通俗易懂,遇到一些生僻的词,竟然还有注释。至少初步看起来,似乎没有阅读难度,和那个茹太素比,虽然都是字数多,但完全是两种写法。
第一段的小标题,就写着“钱的本质”。主要论述钱是商品的等价物,可以是纸币,也可以是贵金属,比如金银铜等等。
对于这个,朱元璋之前就已经听张一凡讲过,大概能理解。
随后,第二段讲述了纸币的优势以及历史。主要从纸币出现的必然性讲起,从宋到元的历史,都有叙述。
第三段是讲述发行纸币的两种方式,就是贵金属本位的发行制度以及朝廷信誉制度两种。其中宋和元都是贵金属本位制,但是后期,还是因为滥发纸币等等问题,破坏了贵金属本位的发行制度,导致纸币崩溃。
第四段,张一凡着重讲解了朝廷信誉背书的发行方式,如何运转,占了奏章的大部分边幅。
朱元璋听到这话,伸手示意了下,要过去了这份奏章,自己打开又翻了一会之后,便抬头看向朱标,问道:“你觉得,这小子说了这么多,哪些是有用的?”
“一凡说,最好设立一个专门的衙门,就管这个事情。可以通过这个衙门借钱给民间,或者提高利息,让百姓把钱借给衙门,调节民间的大明宝钞存有量,控制大明宝钞的价值,对于这个,儿臣就有点想不明白了。朝廷为啥要借百姓的钱?这更像是替百姓保管这个钱,不至于被偷或者其他什么,朝廷不收保管费都算好了吧?”
朱标看到了,没见他叫停,便继续说道:“一凡还说,限制百姓只能做什么,对朝廷来说,其实是个大坑。农民除了种田之外,农闲时候,去做点小买卖,补贴下家用,也该是合情合理的。又说有的农民,就不擅长种田,可能更擅长做木匠活,那也可以允许做木匠,反之亦然。人为规定,是历史的倒退……”
看到朱元璋没表示,他便继续说道:“不要做什么定死,百姓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只要不犯法皆可,有利于百姓提高收入,生活更好。大明王朝丰衣足食,也就能长长久久。儿臣觉得,要是百姓不挨饿受冻,也确实会少一些闹事的。”
朱元璋听了,微微点头,然后用手示意下道:“详细说说!”
“呵呵!”朱元璋听了,一声冷笑道,“这小子只是借着大明宝钞这个事情,在说我给各地商税定额是有问题的。”
朱标的表现,很显然让他很满意,这让朱标心中,也是一阵欢喜,受到父皇肯定了。
“父皇言之有理。”朱标听了,连忙给张一凡说好话道,“他毕竟刚从柳家村出来,都没什么阅历,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知道其中的难处,也是情有可原!”
朱元璋听了,没再说话,只是挥挥手,示意他继续。
这个儿子,并不知道他这么做的苦心。
让他没想到的是,下午时候,朱标竟然就回来了。
朱标这边,却不知道这一层意思,只知道父皇说什么他就做什么。
事实上,朱元璋对于张一凡的这份奏章,有不少是赞同的,但是也同样有顾虑。不过这些事情都不是当下的急事,因此他有意培养朱标,让朱标去和张一凡沟通,所思所想,然后再给他禀告,看朱标处理得怎么样!
这个时候,文有朱标,武有朱棣,可以省心不少了。就是其他几个儿子,还让他不省心!
“是,父皇!”朱标听了,答应一声,稍微想了下之后,便开始点评了起来。
说到这里,他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似乎是想到了什么。
朱标见了,稍微等了下,不见朱元璋再说话,他就接着说道:“一凡还说了大明疆域广阔,地方民情千差万别,所以就算是在大明宝钞使用一事上,也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就算如果专门设立衙门用于发放和收回大明宝钞,对应的利息也要区别对待。儿臣认为,这一点还是合理的。虽然一凡是用了柳家村和周边村子做说明,但是这个由点及面的推测,是有道理的。”
此时,朱标听到他父皇虽然没有说赞同,但是也算是表扬了下这种说法,这让他精神一振,便又开始说后面的事情了。
朱标听了,有些犹豫,好一会之后才回答道:“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是,牵扯太大,涉及朝廷多个衙门,还有之前就已经颁布的国策,还是要慎重才好!”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