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懒政-《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2/3)页
“农户,军户,匠户等等,都是一个道理,并不是一定会子承父业。虽然这样做,朝廷管理确实会简单,但是这是一种懒政,只会阻碍大明的强大。而外国不这么做,将来有一天,外国强过大明的时候,就是大明灾难的开始。儿臣以为,此乃危言耸听,但是……但是好像也有一定的道理!”
朱元璋想了会,忽然发现没声音,便看向朱标说道:“说完了?”
于是,他便问道:“你怎么看?”
朱元璋一口气看完了所有的内容,然后,满脸疑惑地抬起头来,问朱标道:“这个真得是一凡写出来的?”
只是看到这份奏章,感觉有点不可思议,就忍不住还是问了下儿子。
朱元璋听了,并没有说话。朱标知道,父皇这是在思考。于是,他便不说了,等着朱元璋先考虑完毕。
大明王朝稳定与否,长长久久与否,这是朱元璋最为关心的。张一凡提及这个,他觉得有道理,就会重视起来。要是只如同前面所说什么规律之类的,他压根就没重视。
这其中,张一凡,准确地说,是朱镜静还有画图,把文字讲述的逻辑关系用图表示出来。
对此,朱元璋其实太有感受了。如果当初他能吃饱穿暖的话,就不会提着脑袋造反了。
因此,他听到这里时,便点评一句道:“这小子这点是没说错的。或许之前的一些考虑,沿用前朝的做法,有些简单了。”
过了好长一会时间之后,朱元璋听到动静,睁开眼睛一看,却是朱标看完了。
不过说真的,大明宝钞才发了一年而已,真要说多,那其实也不多的。只是大明帝国刚建国,是从一穷二白起来的,元朝的钱财都被元朝皇帝卷跑了,所以大明朝的国库里并没有多少金银。
朱元璋听了,这次又是微微点头,然后示意继续。
朱元璋听了,点点头,示意继续。
朱标一听这语气,就知道父皇没有真正生气,便继续往下说道:“他说定额这种做法,就是不对。社会在发展,今日的定额适合,明日可能就不适合了。说他柳家村在九年前咋样,如今又咋样来说这个事情,以此来说明,大明宝钞的发行,必须因地制宜,根据监控物价来调整。”
朱元璋听着这个,并没有点头,只是扬扬手,示意继续。
朱元璋听了,却是摇摇头道:“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先和他聊,有用的,可以做的,你告诉我,我可没那么多时间和他扯!”
朱标有点不明白,父皇要是直接找一凡的话,不是更直接?有话要问的话,也能直接就问的。中间倒一手,有点麻烦。
这么想着,他便回答道:“父皇,要不,直接传一凡过来便是,反正他现在就在驸马府,还没事做呢!”
“那小子是皮痒了,他是在指责我。”朱元璋听了,没好气地回了一句。
朱元璋刚好处理完了一堆奏章,都转回给宰相那边去处理了。
“大明宝钞就是钱,可以换任何东西的话,那反过来,任何东西也能换大明宝钞。就比如用大明宝钞向朝廷换回金银,朝廷允许,也是可以,容易做到的。包括赋税之类,皆要允许大明宝钞,不管新旧都可以收。儿臣以为,一凡所说这是增加大明宝钞的信誉,也是没问题的。”
给百姓规定职业,只能从事什么,并不是大明朝所创。事实上,从官制到朝廷各项律法,很多都是沿用前朝,就一代代传下来的。
“还有一些!”朱标听了,连忙表示道。
听到这话,朱元璋点点头。他也有他的渠道,知道平日里张一凡在忙什么。
朱元璋接着对他说道:“就比如说金银,真要按照一凡所说,朝廷发出去那么多大明宝钞,全都来换金银,朝廷哪有那么多金银给他们换?那小子,还真是敢说。”
听到这话,朱元璋终于开口说道:“他怎么就那么确定,这是懒政呢!他以为管着整个天下,有那么容易么?复杂就容易出错,他压根不懂这个道理!”
“那就继续说吧!”朱元璋听了,吩咐一句。
朱标听到这话,便只有答应一声,然后走了。
其实,后面是什么内容,他已经看过,自然是知道的。只是要朱标再说,也是在培养朱标而已。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