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134章 大明朝的警天柱 一听他这话,朱元璋还真懵了下,这个小子,还真得有想法? 于是,他好奇之下,便立刻追问道:“且说来听听!” 边上的胡惟庸也纳闷了,真有? 说真的,他不信! 一般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想到驸马的一个想法,但是,驸马这都有多少个想法了?看到啥想到啥?这脑子是怎么长的? 要他这么天天一个又一个想法的,那天底下估计都要念叨皇亲国戚的好,谁还拥护他这个宰相啊?指不定哪一天,说不定连这个宰相的位置,都要这个驸马来当了! 他在想着时,就听张一凡回答朱元璋道:“父皇,儿臣想着,只是普通的石头之类,经过极高的温度,能烧制出水泥来,那原本也是这么来的铁,是不是经过这么高的温度之后,会变成更好的铁呢?按理来说,是不是更高的温度,把铁矿石里面的杂质给烧没了呢?” 钢和铁的区别,主要是含碳量的不同。但是,钢的熔点高,也就是说,钢水是需要更高的温度。 古代这时候,钢的来源,大都是通过不断锻打,也就是俗称的百炼钢,成本很高。 如果温度提高,那么产钢就能容易一些。 不过,这里面还有问题。就是目前水泥作坊的结构,是能提高窑内的温度,可燃料用得是煤炭,而煤炭中含有磷硫等杂质,是有害的。 就整个大明朝来说,北方的钢铁质量一直比不过南方而不知道其中原因,经过后世分析,是北方的燃料用了煤炭,而南方,比如说佛山用的是木材,这就是差别。 当然了,此时此刻,张一凡不可能说得这么具体,他只是抛出了这个想法,等朱元璋让他来搞的话,他就假装研究研究,试验试验,耗一段时间然后改用正确的法子。 张一凡这个驸马跑去香山县,刚好在广州府那边,不管如何,胡惟庸肯定是要做点什么的。 他正在得意着呢,朱元璋这边就有了动静,只听他对张一凡说道:“你想到的这个问题很好,朕会让人去试试,看最终会怎么样!” “……”张一凡听了,心道果然坑了自己,于是,连忙回奏道,“父皇,儿臣还小,从来没有做过官,这怕是不合适吧?” 有记载,永乐元年六月,泉州卫将抓获了一批海贼送到京师之后,永乐大帝都不杀他们,并且许诺,让他们的同伙上岸为良,便赦免其罪过,不予追究。可就算如此,也是收效甚微。 张一凡一听他这话,就知道有点不妙,好像给自己挖坑了。 朱元璋听了,脸上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不过很快隐去,继续严肃地说道:“你这个驸马去暂代县令,又是去做从未有过的事情,因此,香山县以后不归地方管辖。你有什么事情,直接派快马上奏便是。如果涉及你试验之事而和周边地方有牵连,朕许你便宜行事……” 说到这里,李琪露出一点凶狠之意,出手成掌,做出用力下劈的样子。 如今,自己要离开南京三年,那估计影响不到历史的进程,希望胡惟庸同学自己识趣一点吧! 驸马以钦差身份去偏远之地当一个县令,虽然没有公布具体干什么事情,但无论如何都是一番谈资。 “……”李琪一听,顿时傻眼了。 他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是太了解朱元璋了。一个叫子而已,能当上皇帝,那是和多少英雄好汉交手最后胜出的。小瞧他的人,尸骨早寒了! 李善长听得脸色阴沉,伸手先打人,不过李琪看出来了,竟然伸着脖子道:“爹,你要咽的下这口气,你打,你打死儿子便是,反正我是咽不下这口气!” 可以说,朱元璋给了张一凡最大的权力,画出一块偏僻的地方,随便他怎么折腾,看能不能折腾出来,证明他的提议比目前执行中的国策更好! 这算是绝对的特区了! 或许也只有在洪武初年,各项制度都继承前朝,但是又想改得更好,什么都还没有形成定制,特别是洪武大帝这位开国皇帝,更是想经营好朱家江山,能长长久久,又有足够的魄力和威望,没有人敢直接怼他,才会有这种尝试。 结果没想到,朱元璋最后乾坤独断,说驸马去香山县,是特事特办,不算正常的国事,就不用中书省操心,直接归朱元璋本人管。有事情,快马直接上奏到御前。 此时的香山县,包括了后世中山和珠海,从珠江入海口开始,一直去到江门那边,都是沿海地区。 缓过气来,他恼怒地说道:“要他真是我的儿子,那是我祖上冒青烟了!” “???”张一凡一听,有点懵,这个事情时自己提出来的,朱元璋同学该顺理成章地让自己去试试啊,为什么要叫别人? 他在想着,就见朱元璋从御案上拿起一本特别厚的奏章,晃了下后说道:“你在这本奏章中的想法,牵连过多衙门和国策。伱给太子的提议是找地方试试。因此,朕决定……” 不过,他自己是没这个本事,要不然就自己干了,如今,只能来求他爹做这个事情。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