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明朝的警天柱-《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2/3)页

    胡惟庸这边,一下朝之后,就去书房写了一份密信,然后招来一个心腹,吩咐他道:“立刻快马送给广州府的永嘉侯,不得有误!”

    永嘉侯,就是朱亮祖,因为蝴蝶效应,提前了两年多前往广州镇守。

    一听这话,李琪顿时醒悟,原来爹没有改性子,只是谨慎而已。

    看到他这样子,李善长反而放下了手,继续阴沉着脸色说道:“我们这位皇帝,英明神武得很,你要是小瞧他,怎么死都不知道!”

    “怎么?爹,你就能忍着看那小子真得一辈子享受荣华富贵?”李琪听了,顿时气得胸口直喘,快受不了了一样,“他可不止一次赤裸裸地打我们李家的脸,打您的脸了啊!您可是开国第一功臣,难不成就这么向一个乡下野小子服输了?”

    在原本历史上,海上反明势力一直存在,并且还闹得很凶,一直闹到了永乐年间还存在。

    于是,他又一下大喜,连忙问道:“爹,那我们应该怎么做?”

    张一凡在南京城,在皇帝眼皮底下,还和燕王经常混在一起,他是没办法。

    看到他这个态度,李琪愣了下。他也不算傻,稍微一想就能明白他爹这么交代是为什么,便马上回答道:“爹放心,我又不傻,除了几个至交好友聊天时偶有透露,我又怎么可能到处去嚷嚷!”

    张一凡的这一趟公差,原本历史上是没有的,蝴蝶效应,自然也是杠杠的。

    不过没办法,眼前这个才是他亲儿子,柳家村那个,不是!

    于是,他和缓了下语气,对李琪说道:“大明朝的边疆,都在打仗,就算是沿海,其实也不安宁。南方那边的海上,还有不少余孽反明。如果他们听说这个驸马那么重要,肯定会冒死刺杀。如此一来,这事和我们何干?就算是他,也肯定想不到我们身上!”

    “没有万一!”李善长听了,断然打断了儿子的说话道,“我查过了,香山县辖区临海,那些海贼也要名气,如果能杀了这么重要的驸马,立刻威名大震,对于他们招兵买马,扩充势力会有很大的帮助。那些贼头,只要有点脑子,都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面对强势的洪武大帝,胡惟庸争不过,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只听朱元璋最后对张一凡说道:“朕给你三年时间,该是够了。到时候,是骡子是马,就都能知道了。”

    完美!

    在朱元璋的亲自解释中,张一凡算是认识到了,他这是以钦差身份去暂代香山县县令,以香山县一县之地验证他的那些提议,不能出香山。必要时候,有权力调动周边的军民来做事。

    在张一凡过来之前,武英殿内的讨论,胡惟庸是想伸手管香山县的。毕竟他是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有官员都归他管。

    李善长一听,眉头皱了下,稍微想了下之后,便严肃地对李琪说道:“以后,你切不可露出此等想法。特别是外面的人,更是不能让人知道,你对那个小子怀恨在心,恨不得他死!明白么?”

    可这外出了,李琪第一个念头,就是要弄死张一凡,以报夺妻之恨!

    一听这话,张一凡不由得转头看了一眼胡惟庸。

    李善长听了,表情严肃地喝道:“住嘴!”

    此时,张一凡听朱元璋这么说,就知道他主意已定,那就没办法了。

    对于这些从乱世中过来的人,杀人就是吃饭喝水一般的习惯。

    面对这个洪武大帝,张一凡还是知趣的,立刻便改口道:“既然如此,那儿臣领旨便是!”

    他也没这方面的经验!

    张一凡看着他们在沉思,心中就有点得意。以领先他们八百年多的知识储备,就有这种优势,随便漏点什么,就能够他们去想了。

    他是万万没想到,他爹竟然会说出这样的话,这岂不是说,他不如那个柳家村小子!

    果然,就听到朱元璋接着说道:“……广州府下辖香山县如今正缺一个县令,且地方够偏,你就去香山县暂代县令,在那边试试你这些提议。”

    这个事情,从未有过,自然也在南京官场上迅速传开。

    李善长看着这个长子,心中叹了口气,一不小心说了真心话。

    李琪听到他爹这么解释,这才高兴了起来,笑着说道:“原来是这样,那就好了,最好把他绑到海上,一片片割了喂海鱼!”

    李善长作为太师,自然有自己的消息渠道。这一点上,他是没有说错的。

    “怕什么?”李琪听了,狰狞着脸说道,“最多造成意外死亡好了,就算皇帝再震怒又如何,关我们李家何事?”

    李善长已经听到张一凡的任命,此时再听到儿子的话,不由得训道:“你能不能稳重一点,驸马是说杀就能杀的么?”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