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大明朝的警天柱-《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3/3)页

    李琪自然明白,不过他对这个计策,还不是特别相信,这不,就听他一脸疑虑地说道:“上一次,您说能捧杀他,可结果呢?这一次,您还要捧他,万一又……”

    由此可见,当时的海贼闹得永乐大帝都头疼,才不得不采用这种措施。

    这个他,不用说就是洪武皇帝了。

    不但给了他五天的准备时间,也准许朱镜静跟着他一起上任。

    不说别的,这个什么香山县,估计是以后中山珠海那片,是不是还只是一个小渔村都是问题!

    说着这个,他想起之前在街上远远看到张一凡和朱镜静成双成对地恩爱样子,就更是怒火中烧,就又对李善长说道:“你之前还说捧杀他,可结果呢,人家好不威风,那个蓝玉也是一点用都没有。这一次,趁着他去蛮荒之地,干脆……”

    即将远行,朱元璋对女婿,也还是真得好。

    洪武朝的打工仔真不是那么容易的,能混就混,按自己想的日子来过,这样才舒服!

    这个朱亮祖,就和胡惟庸走得很近,是胡惟庸的心腹之一。在原本的历史上,朱亮祖本人和长子被朱元璋鞭死,他的次子因为胡惟庸案被株连。

    李琪本来满怀期待地听他爹说出一个让他万万想不到的阴谋弄死那个柳家村的小子,结果没想到,他爹这一开口,却是尽夸了,这么说这小子,那不是往他身上戳刀子么!

    别的事情,比如军事、政治、民生等等方面,朱元璋有经验,都不用这么动脑子。可张一凡所提出来的,往往超出了他以前的认知,因此,要用过往存储的知识去分析,就有点难了。

    其实,他还有一层意思没有说。就是张一凡老是有奇思妙想,但是又没有从政经历。如果他有过从政经历的话,说不定他的奇思妙想能更符合实际。

    虽然后世他去过广东,并且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可这才是明初,八百多年前,广东还是所有人印象中的蛮荒之地。

    如今是洪武九年,三年后,那就是洪武十二年了,这位老兄命名的洪武四大案之一,不知道还会不会发生?

    于是,他恼怒地打断了李善长的话,不高兴地问道:“爹,他是你儿子么,你对他这么好?”

    空印案是已经发生了,但是因为蝴蝶效应,在自己的影响下,最后死的人很少。朱元璋一番雷霆雨露的操作之下,最后还要承受雷霆之怒的,是那些地方上有恶名的官员,被锦衣卫核实上报的。

    李善长一听,顿时气得一口气喘不过来。这个儿子,真得连他十分之一的本事都没学到,城府更是差得不止一点半点。

    不止是他,韩国公府这边,世子李琪也是匆匆赶去见他爹,关了门之后,对他爹说道:“爹,你该出手了,不能让这厮继续逍遥快活!”

    此时,朱元璋听到他的话,下意识地皱眉想了起来。

    而香山县不归于地方,而是朝廷直属,他也同意,不就是在他名下,刚好可以看看,有好处他也有份。

    包括胡惟庸这边,他也不敢断言张一凡所说是对是错?

    毕竟,水泥烧制出来了,确实就是温度提高之后的产物,那你说铁料是不是经过高温之后,也会变得更好?

    要有的选,待在南京不香么?如今全天下最为繁华的地方,朱元璋同学就算举屠刀,也砍不到自己!

    然而,朱元璋听了,却是严肃地说道:“正因为你没有当官过,所以才选远一点都偏僻之地给你试试。再说了,这些看起来合理却又牵扯如此之大的提议,也是你提的,事关重大,不是你自己去试试,谁能保证这个到底是不是好的?”

    张一凡也就只是如此想想而已,又和胡惟庸没什么交情,甚至可以说,这个胡惟庸还刁难过他,对他喊打喊杀的,所以,他不想去提醒胡惟庸什么,路是他自己走的,他得自己负责!

    李善长听了,并没有马上回答,只是沉吟片刻之后,才缓缓说道:“这个柳家村的小子,确实有两手,以前的时候,还是小瞧他了。这一次,我们不直接出手,不能留任何把柄,只需要让人多宣传下驸马的事迹,说他是皇上最为看重的驸马,是大明朝的警天柱……”

    夺妻之恨,不表示下恨意,还是男人么?

    “错!”李善长一听,有点恨铁不成钢地说道,“什么至交好友都不能说。不止如此,包括对你叔他们一家,所有人都不能说,甚至在家里都不能提!”

    “……”听到这话,李琪有点傻眼,好一会才不以为然地说道,“爹,你是不是太多虑了啊?连叔他们都不说,甚至在家里都不提,就憋心里?”

    “对,憋心里,憋一辈子!”李善长严肃地叮嘱道,“陛下以检校为基础设立了锦衣卫并且重用之,我看着这锦衣卫似乎不是善茬,不管如何,小心才能活得更久!”

    求支持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