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我看行-《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1/3)页
第146章 我看行
一般的新任县令,还真奈何不了那个大胖子。也就是自己是驸马,来头不但大,并且权力也比所有县令都要大。
所以,要治这个典史,对张一凡来说,并不难。
不过此时,在张三说完之后,张一凡还让朱五把两个打得半死的衙役拖了过去。
看着两个在哼唧喊冤的衙役,张一凡冷冷地说道:“我给你们一个机会,把你们知道的有关典史作恶的事情,都说出来,可以从宽发落。”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强调一次道:“机会就只有这么一次!”
听到驸马爷的话,两个衙役也顾不得身上疼了,但是,他们没有说话,你看看我,我看看伱,似乎都有顾忌。
张一凡一见,把手一挥道:“把他们两个分开审问,我们吃完饭之前还没招供,或者不是如实招供,就不用管这两人了。”
朱五听了,当即答应一声,带着人下去了。
张一凡看到,这两个衙役都没有哼唧喊冤,只是互相看看,有点顾忌的样子。看这样子,估计离开彼此视线,就会什么都说了。
“老爷,不好了!”管家匆匆而至,向马如海禀告道,“有人看到驸马的人快马往广州方向而去了!”
张一凡听了,点点头,很能理解。
如此一来,这些老百姓没有见过的新政开始实施,也能顺利很多。
后世的讯息发达,恶人恶事,各种各样,都在新闻、电影电视上有。不要看张一凡才不到十七岁,可他的阅历,绝对比绝大部分这个时代的人都要多。
这不,朱镜静和秋菊都很好奇,一起看着张三,想知道为什么?
张三一听,顿时愤慨地说道:“全县的盐引,都是那典史老爷的,只有他能卖盐,谁要敢私下煮盐,哪怕只是自己吃,被他发现了都是家破人亡的下场。”
这不,和热锅上的蚂蚁差不多的马如海,在一开始的时候,确实如同张一凡所料,就在往好的方面想。
这个表现,张一凡就满意了,点点头让他去忙了。
马如海心中很清楚,一旦这些事情曝光,那问题就大了。特别是他估计,这个驸马到地方上来,还是想要有一番作为,只是眼高手低。可自己的事情凑到他手里,他会放过?似乎很难!
随后,他又写了封书信,用了印之后封好,叫过了张三道:“我已经派人去广东都司求援,为了以防万一,也准备让番禺县令出兵协助。你看看什么人合适,派人把这封信送过去!”
官道上,又有两骑,疾驰而来,看到村子这边的情况,很是诧异。
“驸马爷说得极是!”张三听了,点头说道,“村里多出来的鱼虾,就只能靠晾干,晒干来保存久一点了。”
“看着好像是,这么老远,我都似乎闻到肉香了!”
张一凡吃得差不多了,看完两个衙役的口供,便对朱镜静说道:“张三说得一点都没错,这个大胖子就是香山县的土皇帝,无恶不作!”
等他忙完这些都时候,肉香扑鼻,却是秋菊带着人,用大盘子端着一盘盘的各种肉上来了。
“我看行!”
虽然他是这么说了,但是老人显然还是不怎么放心,和开开心心的其他人相比,明显情绪不佳。
朱五听了,觉得有点刺耳。他是军人,还是战场上连连打胜仗的军人,骁勇之士,才会被选为燕王护卫。逃兵两字,真得是侮辱。
于是,在美食的诱惑下,又没有想象中的喊冤告状场景,两个马家家仆就放松了警惕。
结果,大鱼大肉还没吃上呢,就成了阶下囚。
盐是必需品,被那个典史大胖子垄断,就等于是一个源源不断地聚宝盆,以此搜刮着香山百姓的每一文钱。
心中有如此衡量的他,看了看朱镜静之后,便又说道:“那个典史还没到狗急跳墙的地步,估计还不敢和我撕破脸,因此我们应该是有足够的时间。”
“老爷,真要如此?”管家听了,有点舍不得,连忙确认道。
快马报到广东都司,估计就一个时辰左右,然后调兵驰援,至少要半天以上,指不定今天要在这里过夜了。
最好驸马公主确实是去秋游了,就算被他发现救灾造假,那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回头解释赔罪,说什么不想驸马辛苦啊,回头自己会收拾灾情之类的,就能掩盖过去的。
马如海听了,表情变了几变,忽然之间有了决断,当即吩咐管家道:“立刻集结可靠的兄弟,并且往五桂山送信,要他们全部下山,必须把驸马公主抓到手里,谈的好就最好,谈不好,就只能去南洋了!”
张一凡听了,转头扫视下广场,看着嘻嘻哈哈吃吃喝喝的小孩子们,还有一些躲在角落里有些担心的老人,最终摇摇头说道:“要是我们快马离开的话,那典史肯定知道事发了。极有可能会派人报复这个村子。我们又带不走他们,难不成看着他们被报复?”
可马如海又想着,这些年来,在香山县称王称霸,不服的那些人,早被他收拾掉了。有谁会大着胆子去向驸马告状,万一告不死他,回头铁定会被他灭门。
结果,越担心什么,就来什么。
张一凡见了,便又说道:“就算到了最后,情况不妙的话,我们骑马要走,谁能拦得住我们,你说对不对?”
这个典史作恶多端,刚好可以拿他在香山县建立威信,如此一来,后面再实施新政的时候就会容易很多了。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