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页 第168章 上了老四的船 看着比试的进行,朱棣带着诧异之色问道:“你让他们学这个《千字文》多少天了?两个月?” 张一凡听了,想了下才回答道:“准确地说,该是两个月少十天。” 这个事情,其实有和朱棣说过的,很明显,朱棣有点难以置信,便又确认了一次,要不然,他也不会那么诧异了。 在得到张一凡的答复之后,朱棣不由得摇头叹道:“你这么一搞,我真是大开眼界了。以后指不定就你这香山县识字的人最多了!” 说到这里,他都不等张一凡说话,就又接着说道:“伱看,刚才过去小半个时辰而已吧,就有两个领到了一贯钱,还有七八个人也有五百文左右的。每个上来的人,多多少少都认识几个字,都能领几个铜钱。真实情况的话,他们肯定能识得更多字!” 朱棣知道,原本香山县识字的人都进了县衙当差,不在这次比试的人中。换句话说,这些人在之前都是不识字的。 张一凡听了,笑着点点头道:“给他们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从而得到他们想要的奖励,那肯定是非常积极的。如果说,我把这个改为让他们吟诗作赋,你信不信他们压根就不会去识字了,因为他们会认为,不管他们多么努力,都不可能完成这个目标,自然也就不会去学了。”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又有点自豪地说道:“我这么做,至少可以保证一点,我这个香山县的百姓,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男男女女,至少都会写自己的名字!” 朱棣听了,点点头,又是感慨了一会之后,忽然转头看向张一凡道:“不过你这样做,终归还是特例。可没有几个县,能像你这么慷慨地拿出一千贯钱来做这个事情,谁亏得起?” “亏?”张一凡听了,当即摇头笑着说道,“其实我不会亏的。” “也行,你和他联系一下吧,看他又是怎么个说法?” 不过今天看到了红夷大炮图纸,以他的眼光,立刻敏锐地感觉到攻城略地会变得简单很多,这让他轻松之余,也有了额外的兴致。 甚至广州那边的商人也看到了商机,把各种物资都往香山县这边运。 说到这里,他稍微停顿了下,似乎是觉得还不够,就继续说道:“还有,工匠之技艺,好多都是传子不传女,敝帚自珍,以为传家之宝。换句话说,藏着掖着都还来不及,又如何能吸取百家之长,推陈出新呢?” 本来的话,他对中华大地之外的地方,根本就没有兴趣。 不但贷款的人多,存款的人也多了起来。最后,更是要排队办理每天的贷款、存款业务。 朱标听了,摇头说道:“儿臣以前从未关注过南洋之事,此事不好说。但是,儿臣以为,一凡地处岭南,更为靠近南洋一些。他估计是听说了什么,才会有如此说法吧?” 愣了下之后,他没好气地说道:“还你猜?我又不是三岁小孩,猜什么猜?” “还有,他们读书识字多了,脑子更灵活了,是不是能想着赚更多的钱,香山县整体会不会更富裕起来了?” 朱标听了,并没有因为被父皇夸奖而有欣喜,他反而期待地说道:“父皇,要不回信一凡,看他又是如何个说法?儿臣感觉,他或许还有道理能说!” 接下来的这些天,都是识字比试。 朱棣:“……” 有脑子灵活一些的,立刻去广州进货,然后回来贩卖;反正只要是香山县户籍的,做小买卖是驸马县令允许的。 香山县的钱庄,也开始人来人往。 淇澳岛很大,并且有淡水,还能种田。以前的时候,香山百姓担心海盗,海盗担心离海岸线太近,朝廷官军来围剿,因此都浪费了。 以前不敢买的衣裳,以前不敢吃得鸡鸭鱼肉等等,今年过年都开始准备了起来。 他从小挨饿,深知粮食的重要性。要想稳定大明朝的统治,最为关键的,就是不能让老百姓饿肚子。 “更不用说,这读书识字的人多起来,我们香山县可选的人才也会多起来?” 这么认真?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