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朱元璋压根不讲理-《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3/3)页

    公事方面,她不会主动关心。

    第二个,必须要让匠人之间进行交流,互相取长补短。或着说,要让匠人能识字,可以去读书,读自己行业相关的书籍;只有知识储备到了一定程度,才有推陈出新的可能。灵光一闪就有的念头,其实也是建立在自身有足够知识的基础上。

    那两个官差见了,连忙向朱暹告一声罪,就追了上去。

    让他寒心的是,他自认为交好的那些人,特别是以前送礼甚多的宰相,竟然回避他如同避开蛇蝎一样。

    “夫君,大哥信中说什么了?”朱镜静一边啃着甘蔗,一边问道。

    朱暹听着这话,看到他爹这样,泪就出来了:“爹,您等着,孩儿一定会挣下一份前程来替爹顶罪!”

    对此,朱亮祖其实不恨蓝玉。因为蓝玉原本就是皇亲国戚一党,自然和那驸马是一伙的,如此对待,也在情理之中。

    这话还有另外一层意思,要是照顾不好他爹,那回头在京师找到他们的时候,就不是正常意义上的“酬谢”了。

    “好像是哦,就是,我看过一眼,当时那个威风啊?”

    于是,她不提这个事情,只是说道:“也不知道大嫂会生儿子还是女儿,不过都有了,应该没关系的。”

    不过就张一凡自己来说,他其实不想让朱元璋这么干的。

    张一凡决定,在香山县内试试。但是,专利这个事情,必须是全国范围,或者说,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效才行。这个就需要老丈人那边同意了。

    张一凡相信,老丈人真得能干出这些事情来。

    另外,朱标的书信中,还问到了一个问题,有关于粮田归公分配法的。张一凡估计,这是老丈人想问的。

    结果一见是他永嘉侯,都不赚他这个钱,拒载。

    等于是向世人宣告,不要和驸马去起冲突,朱亮祖就是榜样!

    总之,驸马都尉在香山县做事,不管对他是好是坏,都不得有关系。

    想着这些,朱亮祖叹了口气,终于开口说道:“朱家以后就要靠你了,今后当以我为戒,莫要管闲事,做好自己的事情。”

    本来的话,从广州城到香山县,走水路是最方便快捷的,沿着珠江一路往下便是。

    “呵呵,香山县是那驸马的地盘,就算有再多的钱打点又有什么用?”朱亮祖听了,却是一声惨笑道,“落到了他手中,岂会让我好受!”

    如同香山县这样,是要把原本掌控的那些人,就如那原典史和他的同伙给宰了,才会这么容易推广,而没有其他方法来做么?

    可如今……

    犯人站住脚,透过头发的缝隙,看着眼前的这人,却是一言不发。

    更让朱亮祖不堪的是,他和香山县驸马县令起了冲突,但是皇帝却把他流放到了香山县去从军,当一个大头兵,还是罪囚。

    张一凡听了,便笑着对自己老婆说道:“大哥说大嫂已经显肚子了,问你有了没有?劝我们早点要孩子呢!”

    不用说,这个犯人便是原永嘉侯朱亮祖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故意的,长久不洗的头发并没有束起来,反而披头散发地,刚好盖住了脸庞,让人看不清面容。

    香山县这边的一月份,平均温度就十来度,偶尔会掉到十度左右,算是一年之中最冷的天气了。

    朱暹听了,还是劝道:“驸马其实很好说话的,当初如果不是他遵守诺言保了孩儿,说不定孩儿也被那燕王抓了。”

    此时,他听到大儿子的话,便明白不是大儿子不去京师给人打点,而是遭到了那蓝玉的报复,故意不放儿子出军营,让自己走了一路,受尽了罪。

    朱暹看着他爹的背影,过了好长一会之后,他才翻身上马,向北疾驰而去。

    张一凡从这个问题中,嗅到了老丈人举屠刀的意思。

    第一个,是转变匠人的思想,一如信中所提及的,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传子不传女等等。

    说到这里,顿了顿又严厉地吩咐道:“把钱都留给家里,我不需要!”

    当然,这个事情真要说起来,他是不认的,他就只是在后衙开怀痛饮而已。

    朱镜静听了,微微有点失望,不过她知道,夫君还是为自己好。

    看看,都来看看,这就是插手香山县的下场!

    在三司会审中,朱亮祖的儿子朱昱为了表示他爹没有害驸马都尉的心思,把胡惟庸也告了出来,说胡惟庸有写信给他爹,让他爹好好拉拢驸马,处好关系。

    好不容易,朱亮祖三人,终于进入了香山地界。

    只是刚进入,朱亮祖就感觉有点不认识了一样。

    离开广东,大概也就不到半年时间吧,香山县什么时候变得这么热闹了?还有,这官道都是特别的了,似乎是传说中的水泥官道?

    求支持!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