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朱元璋压根不讲理-《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2/3)页

    一听这话,朱镜静脸色一红,看到周边没人,便对张一凡说道:“你觉得呢?”

    第三个,就是要保证匠人的劳动成果,按照后世的做法,就是设立专利保护,解决匠人的后顾之忧,他们才会少一些藏着掖着。

    免得有人随后会遗忘,就让他活着在那亮相!

    对此,朱亮祖昂首而答:“我朱亮祖一生行事,何须向他人解释!”

    张一凡听了,想起什么,便对她说道:“你给大嫂写封信,女人和女人说话更方便点,提醒大嫂注意卫生。伱把条条款款都梳理一遍,这是最主要的。”

    粮田归公分配法,确实会招受地主阶级的反对,这是用脚趾头想想就能想到的事情。但是,对张一凡来说,无非是个利益而已,只要有更大的利益,让他们放弃粮田,支持粮田归公分配,也未必就不可能。

    朱亮祖一听,却是摇摇头,随后带着一点豪气说道:“我当初带兵闯他县衙时,就已经结仇不可能就这么算的。不过,要报复,他尽管来便是,我好歹也曾是侯爷,攻城略地,杀过多少人?还能怕他?”

    张一凡点点头,看着朱镜静出去,他的思绪,便回到了朱标给他的信上。

    他不知道,番禺县令道同听说他过境之后,特意放了一天假,让衙役官差都有那个闲工夫来组织人手追查他。

    不过这人却是不管其他,只是盯着那犯人就喊道:“爹!”

    那人一下跪了下去,向犯人解释道:“接替爹的蓝帅军纪森严,孩儿根本无法出军营。直到今日,蓝帅才对孩儿说,皇上准了孩儿北上效命,即日启程,还说会在路上碰见爹,所以孩儿才赶来。”

    一开始的时候,朱亮祖还凶神恶煞的,要吃人一样。然而,此时的他,就是没爪牙的老虎,根本就没人怕他,反而让口水来得更为猛烈了一些。

    别的行人,看到这一幕,都不免盯着那犯人看几眼,不说认不认识,好奇心使然。

    就见这个犯人身材高大,一看就是孔武有力之人。不过此时,却是有些萎靡,步履蹒跚。

    结果,永嘉侯要经过的消息,早已在番禺县传开,让永嘉侯受到了最为热烈的“欢迎”。

    这话刚说完,就又被番禺人发现,顿时大声喊道:“快来啊,那个朱亮祖躲在这里,快来人啊!”

    洪武十年二月底,通往广州城的官道上有三个行人,其中两个是官差,另外一人戴着枷锁,一看便知,这是被流放的犯人。

    ………………

    可是,张一凡既然穿越过来了,他就想改下,既能让华夏保持长久和平,又能保住这些大明朝开国的精英,让他们继续为华夏的强大贡献力量!

    按照他理解,如果粮田归公分配法真得被朱元璋接受,但是那些如同永嘉侯之类的勋贵又会反对的话,老丈人说不定为了江山稳固,一样会举起屠刀收拾那些人的。

    对此,张一凡其实早就知道。

    朱亮祖到了后面,再没有一点凶狠之意,看到人就掩面而逃。

    “急啥!”张一凡却是无所谓地,“四哥家比我们还早结婚,不也还没有么!”

    “呸!”

    忽然,官道上,传来一阵马蹄声,却是从广州城方向出来一批骑士,大概五六个的样子。

    只要他们点钱收买这两个官差,甚至都不用钱,让下人吩咐一句,他也不用一路上戴着枷锁走这么远的路,受这么多的罪!

    想当年,领兵南征北战,位列封侯,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只需一言,应者如云;马鞭所指,赴汤蹈火亦是争先恐后。

    “真得是永嘉侯哦,你们不知道,当初他带着兵闯我们番禺县衙,还把我们县尊给打了。看看,报应来了吧?活该!”

    朱亮祖这三个人,可以说是非常显眼的,引得路人纷纷旁观。

    如果只是一死了之,那他的爵位还能世袭,留给子孙。可如今,爵位被除,没了!

    “军爷放心,我们最是佩服侯爷了,这一路上交给我们便是,肯定伺候得好好的。”

    朝堂上有关香山县的事情,就这么暂时告一段落。太子朱标代替朱元璋,给张一凡写了封信,先朱亮祖一步,送到了香山县。

    “呸!”

    要说洪武皇帝最让后世诟病的地方是什么?

    绝对是屠杀功臣这一条!

    或许有的功臣就是该死,但是,肯定也有的功臣就不该死!

    只是很可惜,他们妨碍了朱家王朝的传承。所以,他们就要死!

    对于绝大部分百姓来说,一个稳定和平的王朝,肯定是有利的。

    朱亮祖似乎是听不下去了,忽然大步而走,比他之前那蹒跚而行明显快多了,也不知道是那来的力气。

    这让两个官差都忍不住埋怨他道:“我说侯爷,你当初为啥尽干得罪人的事情,你看看这?”

    见他爹不听劝,朱暹有点急,还想再说,却被朱亮祖给喝止了:“我的事情,你就不要操心了,此去北上,路过老家看看,休得因为我之故被他人给欺负了。就如今这世道,我是看清了。雪中送炭一个也无,全他娘的都是锦上添之辈,要他们何用!”

    朱暹听了,知道他爹又犯犟了,但是,他当儿子的,一点办法都没有。

    进了广州城休息的时候,终于被人认了出来。

    在信中,朱标针对他提出改善工匠待遇的事情,提出了疑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