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这小子飘了,朱元璋怒了-《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2/3)页

    朱标发现,他父皇的脸色有点不好看。于是,他便小心翼翼地问情况。

    朱标听了,带着笑意说道:“你不知道,一凡这小子在信中说,这个还能当军粮,问朝廷要不要采购,他给优惠,这做买卖,都做到朝廷上来了!”

    听到这话,朱标便有了决定,对朱元璋说道:“父皇,要不儿臣去一趟香山县吧?看看香山县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情况了?还能找一凡也聊聊,当面沟通,有问题指出问题,他有解释,儿臣也能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好是坏,都能一目了然!”

    另外,张一凡还把各类鱼松都拿了一些,放在特制的木箱内。里面有冰块,用被裹着隔绝温度,就像后世卖冰棍的那种箱子,然后快马送往京师。

    言外之意,就是要当军粮的话,估计朝廷负担不起。

    朱镜静一听他这话,果然开心,当即笑着对他说道:“凡哥,真得么?那我去拿纸笔。“

    朱标听了,想了下,最终对她说道:“还真不一定,可能有机会,我看父皇好像有些不大相信一凡搞出来的事情。”

    他们是不知道,后世有一个渔村,能在短短二十来年左右的时间,折腾出常住人口就有一千六百多万的超级大城市。就张一凡这个香山县,其实真不算什么!

    此时,太子妃一听朱标的话,便立刻担心地问道:“你是说,父皇担心一凡好大喜功,给父皇虚报功绩?”

    当然了,他们在吃之前,都有下人先吃的。

    朱标看着一起送到的信,笑呵呵地说道:“这个鱼松,肯定是一凡这小子的点子,不过该是镜静的手艺,他在信中说了,这个鱼松什么营养丰富,对小孩长身体很好,但是不能多吃。”

    听到这话,朱元璋沉思了一下,最终点点头说道:“也罢,那你就走一趟,看看那小子到底在香山县折腾了个啥!”

    “不是!”朱标听了,摇摇头说道,“是锦衣卫那边上报的,父皇在去年新设立的锦衣卫,那边还负责刺探消息!”

    在接下来的这些天,朱镜静就按照张一凡所说开始了试制。当然,有些步骤她不用亲自出手,自然有厨娘帮忙,不过所有过程她都有把控。

    之前的时候,哪怕朱元璋怀疑张一凡有夸功之嫌,都还是很容忍的,今天这么生气,明显是做了什么让父皇很不开心的事情。

    并且制作鱼松,海鱼就有优势了。不但个头大,肉多,甚至有不少海鱼还没有刺或者少刺。

    太子妃一听,又是马上问道:“那你是说,这锦衣卫打探消息的,为了讨好一凡他们就夸大事实了?”

    自己老婆在吃方面就是有天赋,能把张一凡介绍的吃法改善,使得做出来的食物更好吃。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泥烩鸡。

    他可能对别人都没法完全相信,但是,对于自己培养的接班人要是也不信的话,那就是扯淡了。

    朱标一听他说那小子,立刻就知道是指张一凡,心中顿时一惊,连忙问道:“他干什么了?”

    说完,他就鱼池里点了那些较大的鱼。各种鱼类都有一些,明显不是驸马爷自己吃的。

    不过说实话,这个鱼松,张一凡还真没做过,只是知道可以这么做。因此,他还是得让大厨出面进行试制。

    张一凡要做的,其实就是制作鱼松。

    周黑子连忙答应,指挥着人手照办。

    这个妹夫也是,只是区区一个县令而已,竟然公开招聘幕僚,该不会真得以为可以在香山县为所欲为了?

    虽然是这么想着,朱标还是决定替自己这个妹夫说好话,对朱元璋说道:“父皇,一凡到香山县也有一年多了,一直是勤勤恳恳的,是不是这个消息有误?”

    最后就是调味炒干了,把秘制调料拌入加水的鱼松,煮到汤汁收干,肉色微微泛黄。再筛去小骨刺,炒制均匀。炒干后人工搓松,搓成絮状的就可以了。

    幕客这个,就是幕僚,自古以来其实就有,前宋的时候,更是有朝廷指定,并且有定额。

    因为量少,张一凡就只给朱标这边送了,并且是以朱镜静的名义送给太子妃的。

    于是,他连忙看起告示内容。一如朱元璋所说,张一凡贴出告示公开招募六个幕客,要分别擅长县衙六科,协助知县处理相关政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