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倒插门-《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2/3)页

    但是,从总体上而言,官府还是有在救灾。

    或许这个说法太过夸张,就连坐在马车里的太子妃都不由得露出了头,笑着插话问道:“香山县有那么好么?”

    毫无疑问,太子南下,虽然说不打扰地方上,可地方官遇到了,那就肯定是要见礼的。

    衣食住行以及安全等等,都不用他操心,自然有锦衣卫指挥使毛骧负责。

    “那倒不至于!”李善长听了,想着自己认识的朱元璋,缓缓地说道,“当今皇帝,最为信任的,是马皇后,然后便是太子了。但是,你要知道,当皇帝的,特别是圣明皇帝,绝对不会只听信某人,多种措施是必然会做的。”

    对此,朱标看破不说破,只是勉励他们救灾要紧,不需要他们操心自己的行程。

    朱标听了,点点头,这和他的判断差不多。

    李琪一听,顿时好像发现了什么重大的秘密,连忙问他爹道:“这是说,宋濂也跟着去,是皇帝不相信太子?”

    李琪听了,由衷地佩服道:“还是爹厉害,先前是孩儿毛躁了!”

    朱元璋如此,胡惟庸也是如此。

    李琪听了,顿时兴奋起来,回答他爹道:“爹的意思,就是那个小子有可能会糊弄太子?”

    她怀里的朱雄英听了,便开口问道:“娘,姑姑那里好吃的,被风吹走了么?”

    “那肯定有钱啊!”年轻人听到这个问题,顿时眉飞色舞起来,“要不然,香山县的路不会都是水泥路,房子也不会都是水泥房子了。反正香山县干活,都能赚钱,有很多活可以干,我们广东这边的人,只要能去的,都想去香山县赚钱。”

    和张一凡当初来的时候不同的是,朱标一行人南下时,就看到了地方官员亲自领着人在救灾。

    胡惟庸心情很好,说完之后又追加一句道:“这牛吹过头了,皇帝怀疑了,好日子就到头了!”

    从一个下等县,要取得传说中的那些政绩,在他们看来,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李善长见儿子想不明白,便详细解释道:“每个人看待事情的角度不同,因此,太子可能如实禀告,但是未必就是事情的真相。只有从多个角度去了解一个事情,才能真正了解,为父这么说,伱明白了么?”

    第一次从外人口中听到了张一凡的消息,朱标明显就更多了一点兴趣,当即问道:“听你的意思,驸马还是不错的?”

    真得很可惜,此子非己子也!要不然,由自己在身边指导,就不会好大喜功,犯这种粗浅错误。

    只听李佑兴奋地说道:“这可是好事啊,说明那小子太跳了,连皇帝都开始怀疑了!”

    等这人一走,边上听着的方孝儒向朱标奏道:“此人并不知道殿下来广东的事情,只是以为殿下是过路富商,为显自己重要,多要点赏钱,说话肯定有不实,信他个七八分,大概是差不多。”

    朱标甚至都看到有地方官,脱了官靴,卷着裤腿,满头大汗的亲自动手。

    他们也有一些香山县的消息,但是,恰恰是政事经验极为丰富的人,就越是不相信那些消息,觉得夸大了。

    朱标听了,微微一笑问道:“那为何不是往后呢?在我们经过后的那些地方,找偏离官道远一点的灾民来问话呢?”

    这年轻人一听,连忙回答道:“夫人是不知道,香山县最好了,别的不说,吃好的,住好的,不用担心饿肚子,还能有钱,简直像是传说中神仙住的地方一样!”

    方孝儒估计是事先有和这个年轻人沟通过,因此,这个年轻人到了朱标面前时,没有紧张地说不出话来,只是口称老爷。

    李善长听了,摇摇头说道:“太子不会对皇帝撒谎的,并且,宋濂也去了。他只是一个做学问的,回来之后皇帝一旦问起,他就算想撒谎都不可能,皇帝一眼就能看出来。”

    不过,真要说得话,其实也不奇怪。本来夏秋季节就是台风高发时候,朱标在这个时间点到广东来遇到,也不算稀奇。

    雨水刚过,官道还是比较泥泞,亏了随从众多,倒也没有在路上太多耽搁。

    毕竟,太子可是未来的皇帝,没有偶遇机会,也要创造偶遇机会了!

    朱标:“……”

    心中这么想着,他便对方孝儒说道:“如此,此事由你来安排!”

    一行人中,老得老,比如宋濂,小的小,比如朱雄英,因此,因为这个飓风的影响,被迫在路上耽搁了好多天。

    这个年轻人,看不出有什么手艺的样子,半个月赚了一贯钱,这比在京师干活都要赚得多了!

    看到官道上来了一长串车队以及骑马的时候,就立刻拥到官道上来见礼。

    这显然不可能!

    这种情况,也是朱元璋所不愿的。

    这个儿子,确实不够聪明!

    他得到这个结论,感觉有点累,不想多解释了,点点头道:“有这个可能!”

    跟随他一起来拜见的属官或者地方乡绅,那也是一个个都是身先士卒的救灾样。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