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倒插门-《明初:翻云覆雨成新学圣人》


    第(3/3)页

    “没错,就区区香山县而已,我特意查过,也就五万人口左右的下等县,全县的财富加起来,也没他吹出来的那些钱多吧?”

    李善长:“……”

    在各方幸灾乐祸的期待中,朱标带着老婆孩子,南下踏上了走亲戚之路。

    和他们一起的,还有锦衣卫指挥使毛骧以及太子师傅宋濂,以及宋濂最为杰出的弟子方孝儒。

    他是太子,又带着太子妃和自己的三岁长子,不管再怎么轻车简从,也还是有一大帮子车队。

    基本上,每到一个驿站,就能把驿站给包圆了。

    “哦?”朱标听了,很感兴趣道,“何谓真正的灾民?”

    然而,好巧不巧的是,朱标一行人刚进入广东的时候,也如同去年张一凡一般,遭遇了一场飓风。

    说完之后,李善长的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张一凡的身影。

    等了大概七八天之后,终于雨过天晴,一行人继续上路。

    太子妃一听,不由得和朱标对视了一眼,这个儿子,自从吃了鱼松之后,就一直惦记姑姑了。

    “殿下所言极是,如若杀一个回马枪,或者效果更好。”方孝儒一听,毫不犹豫地回复道,“只是下官担心耽搁殿下的行程,怕累到了太子妃殿下和小殿下!”

    他是真没想到,香山县竟然如此受百姓的追捧?堂堂男子汉,说出倒插门这话,一点都不害臊了?

    不过太子出巡,太过正式的话,会严重影响沿途地方。并且这种官方的动作,也会让很多人产生联想,觉得皇帝对驸马已经不满了。

    这时候的太子,还没有正式参与朝政,也就是说,朱元璋还没有正式要求政务都先抄送太子,因此,离开了京师,朱标也难得有了休闲时间。

    “我要他死!”李琪一听,恶狠狠地说了一句,然后想到了什么,又有点担心地说道,“爹,太子会不会包庇那小子?听说他们两家的关系不错!”

    这不,胡惟庸就在等着看香山县的好戏了。

    这个方孝儒,不但是宋濂的高徒,也得他父皇的赏识,在他面前有夸奖过,说未来朱标登基之后,不妨可以重用这个方孝儒。

    但是,随着深入广东境内,离广州城越来越近时,风灾带来的灾情,就有点触目惊心了。

    车队的行程,还是没有耽搁的,继续赶路。

    就算说起来头头是道,但是实际做得时候,会遇到太多问题,也往往根本就难以达到想要的效果。也只有一些没有经验的小年轻,想想就会热血沸腾的那种,才会相信不靠谱的神话。

    朱元璋从某个角度来说,还是有非常大的农民意识,对于走亲戚这个说法并不排斥。

    虽然说,名义上只是去看望妹妹和妹夫,但是任何人都知道,太子跑去香山县,绝对不是走亲戚那么简单。

    “遵命,殿下!”方孝儒听了,立刻答应下来,然后就去找毛骧了。

    随行的方孝儒看着这一幕,眉头紧锁,最终,在又一批地方官拜见完毕,回去救灾的时候,他便向朱标见礼道:“殿下,下官以为,灾情到底如何,还是该找些真正的灾民问问才好!”

    于是,朱标便问了下灾情情况。

    ………………

    胡惟庸捋着自己的额下长须,也是高兴道:“你也不想想,他才多大?十六,不对,如今已经是洪武十年,他是十七了吧?那也是毛都没长齐的小子而已!从柳家村出来,就不知道天高地厚,有皇帝护着,就以为自己可以肆意妄为了!”

    果然不出所料,这个年轻人口中所说,要比那些地方官奏报的严重多了,救灾的力度,也没有那么大。

    最终,朱元璋同意,朱标夫妇,带着他们的大儿子朱雄英,以走亲戚的名义,前往香山县一行。

    当今皇帝可是圣明皇帝,就算离得远,一样是不可糊弄的啊!

    宰相胡惟庸府上,就和他侄女婿李佑在说这个事情。

    “农闲时候去过一次,可惜就只有半个月时间,赚了一贯钱!等这次风灾过后,肯定还要再去的。”

    因此,太子朱标提出他去看看,刚好可以让朱元璋放心,又不至于影响香山县的事情。顺带着,还能把有关香山县的事情,全都一起理一理,比如张一凡所提出的什么股份制啊,专利什么的。

    不过这么一来,他也放心了不少,一凡在香山县确实应该是做得不错。

    于是,一行人继续南下,很快就到了广州。

    求支持!

    (本章完)


    第(3/3)页